cuslaa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包拯先字兼濟,後改希仁通行於世,可文彥博偏偏就一直用前一個表字稱呼他。父輩是知交,兩人也是自少訂交,因爲這兩層關係,包文兩家就約爲姻親。
雖然包拯擔任諫官的時候,也抨擊過時任宰相的文彥博,但之後文彥博被罷相,一個理由就是他結交後宮,送了重禮給最受仁宗寵愛、後被追封爲溫成皇后的張貴妃——另一個就是陰結身爲言官包拯、吳奎。
“當初爲父與兼濟定下來秦晉之好,願相與姻締,你的幾個哥哥年紀都不合適,包家的大姐兒便嫁給了你的堂兄。只可惜他家大哥當時已經娶妻,而兼濟故世的時候,綖哥兒才五歲,剩下的一樁親事就一直都沒提了。前次綖哥兒娶了張家的女兒,也是成了親了纔來信,否則爲父肯定要搶先一步。”
文彥博回想着當年:“爲父因唐介第一次罷相,過了幾年之後,兼濟因故被貶居池州,當時爲父已經復相,就寫信去池州。還記得爲父寫的什麼嗎?”
文及甫被問了個措手不及。他隱約記得,文彥博當時是寫了一首七律過去,但他想了半天,纔想到了最後的兩句話:“‘別後當知昆氣大,可得持久在江東?’”
文彥博怒哼了一聲,明顯的是對兒子很不滿意,整篇七律記不得倒也罷了,但連記得的最後兩句也都錯了,甚至讓意思變得截然相反,“是‘別後愈知昆氣大,可能持久在江東?’!”
就跟朱餘慶臨近科舉時給張籍寫了“畫眉深淺入是無”一樣,文彥博知會包拯很快就會將他調回京師時,也是採用了隱晦婉轉的曲筆。
包拯在池州只待了八個月,便調往江寧,在江寧知府任上做了不到一個月就又調回東京,回來後就擔任了開封知府。開封知府包龍圖的傳說便是從此處發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