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伯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大明百姓除了要繳納田賦之外,還要負擔徭役,無償爲各級政府提供勞力服務。徭役的種類繁多,老百姓苦不堪言。均平銀,就是讓官府計算每年需要的徭役總數,把人力成本折算成銀兩,分攤到每畝地裏去,讓老百姓按畝繳均平銀。需要力役時,官府就從這筆銀子裏撥款僱用人手。
換句話說,老百姓不必親自去服徭役,交錢就行了,不耽誤自家農時。政府也很高興,僱人幹活,總比一家一戶拽壯丁來得方便,工作效率更高。而且攤役入畝,也大量減少了政府工作量。一舉三得。
這個做法經過數年試行,頗受歡迎,因此各府紛紛這麼搞。徽州府也每年編列均平銀,各縣分攤統收,再分配到各個用途名目下。四司銀是衙門日常雜役費用,磚料銀是公共設施修葺費用,等等。
這個太平府方案,即是將田賦稅額轉嫁到役銀上去。這就能體現出一條鞭法的好處了,賦、役皆能折算成銀子,互相合並轉移非常方便。
唯一的問題是,它換湯不換藥,怎麼騰挪,五縣都是喫虧。因爲他們本來一分錢都不用出,現在卻要替歙縣補5000多兩銀子到均平銀裏去。
這個方案報到兵備副使馮叔吉那裏,被駁回了。
衝抵均平銀這個方式沒問題,但喫相實在太難看了。一共6145兩的絲絹賦稅,轉嫁了5260兩到五縣頭上,等於歙縣只負擔14%,其他縣86%,這很明顯是拿總稅去除縣數,平均而得。
問題是,歙縣的經濟體量佔了徽州府的一半,不可能這麼簡單地平均了事。你們偏幫歙縣也可以,但是不要做得這麼明顯啊。
馮叔吉大筆一揮,推出了一個折中方案:把5260兩改成了3300兩。這樣一來,總計6145兩銀子的絲絹稅,歙縣和其他五縣分別負擔46%和54%,大致符合各自的經濟比重。(具體的計算方式很複雜,因爲均平之後諸縣或多銀或少銀,彼此衝抵折算,這裏不贅述。)
這個方案是典型的和稀泥思路:它把黃冊與《大明會典》拋在一邊,也不去計較絲絹稅的來歷——歷史問題,宜粗不宜細。總之現在大家各退一步,各自喫了小虧,這事就算完了,別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