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個名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面對這個問題洪濤也不由自主的笑了起來。就在幾天之前,自己也和這個小丫頭一樣想不出蟲子和蠟燭之間的關係,傻乎乎的讓王安石和司馬光兩個老東西恥笑了一番。
原來北宋年間的蠟燭並不是從油脂中利用化學方式提煉出來的,而是利用了天然材料,比如蜂蠟。先把蜂房加熱融化,除去上層的泡沫雜質,凝結成塊浮於水面的即爲黃蠟。
因爲這種蠟燭是從蜂巢中所得,所以也叫蜜燭。從蜂巢中提煉黃蠟的技術也不是宋人發明的,據說從漢代就有了。
但是因爲黃蠟的熔點低,無法做成柱狀的蠟燭,使用的時候要先把蠟塊融化成液體,然後再像點油燈一般點燃。除了沒有油煙和亮度比較高之外,使用起來並不是很方便,亮度也不太高。
最主要的是通過這種方式獲得的蠟量太少了,畢竟原材料有限,哪兒有那麼多蜂巢可以用來燒着玩。所以此時的蜜燭還是個奢侈品,就算皇宮裏也不能隨便使用。
這一點洪濤可以作證,他在宮裏待了十天,每日只有半碗蜜燭可以用,這還是皇帝特批的。
可是這種情況到了南宋,尤其是洪濤待過的中後期,情況就會大大改觀。當時別說皇宮裏了,就算是比較大一些的酒樓都能用得起蠟燭。雖然還不是特別普及,但點根蠟燭也和奢侈沾不上邊了,頂多算是比較富裕。
注意啊,是蠟燭,不再是蜜燭了。和後世的蠟燭基本沒有太多區別,而且不光有白色的,還有經過染色的紅燭。
這是爲什麼呢?當初洪濤也用鯨油通過化學方式製作過蠟燭和肥皂,對於這一點必須經過詳細的研究。南宋時期的蠟燭不再是黃蠟,而是變成了熔點更高的白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