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個名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西夏劍和神臂弩洪濤也見過,自己家裏就有一把皇帝賞賜的西夏劍,又是鑲金又是寶石,裝飾得很華麗,確實比宋朝禁軍配備的刀劍硬度高一些、鋒利一些,但也僅僅如此。
在洪濤看來這種劍就是用生鐵反覆鍛造,再加上後期熱處理得當,工藝上沒什麼太難的,但產量不會很大,僅手工鍛造這個工序就限制了其規模。
工匠要把先把生鐵加熱,不斷敲打使其內部雜質剝落,降低碳含量。韌性無非就是後期熱處理時控制降溫速度,和生產灰口鐵的原理類似。
說白了這種劍就是一種鋼,但含碳量很難準確把握,所以製造起來成功率也低。就算其再鋒利對戰局也無關痛癢,事實證明也確實如此,就算西夏軍隊中的軍官也不是人人都能佩戴此種寶劍,象徵意義更大。
神臂弩到是個好東西,不過這玩意宋朝也能自產,換了個名字叫神臂弓。說是弓,其實還是弩,只是個頭放大了不少。因爲宋朝缺少質量好的牛角,爲了獲得差不多的射程和威力只好放大尺寸,這也是不得已的事兒。
瘊子甲比較難用語言形容明白,沈括只是說這種甲片上有突起,就像是長了一身瘊子,故此得名。
此甲是一種鱗甲,由一片一片的鐵片串聯拼接而成。這種甲片四周很薄中間凸起,硬度比熟鐵高,相同面積重量就比熟鐵輕。這樣能多串聯一些甲片在身上,甚至頭臉都罩上,有效的防禦了箭矢的攻擊。
在沈括看來百思不得其解的鍛造技術,到了洪濤眼裏就是小兒科。瘊子甲的甲片之所以輕薄且硬度高,無非就是冷鍛唄。說白了還是鐵片,比碳鋼的性能還要差一大截。
而且採用冷鍛的製作工藝有個大問題,和西夏劍一樣,產量。在沒有大型鍛造設備的情況下,採用冷鍛方式會非常耗費人力。甲冑和兵器如果沒有數量規模,有和沒有基本就差不多,對戰爭沒什麼幫助,也不用太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