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個名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市場上絕大部分鄱陽湖大閘蟹都是掛羊頭賣狗肉的存在,可惜明白也沒用,不買就別喫,讓消費者自己去分辨螃蟹的具體產地,難度太大了。
這次無意中路過鄱陽湖,洪濤打算好好過過嘴癮,管它應不應季先喫上再說。但是在鄱陽縣城裏一打聽,當地人知道湖裏有螃蟹,酒樓也有售賣,但並不怎麼出名,只是少數人的偏好。目前還不是喫螃蟹的季節,想喫得事先預定,讓酒樓的夥計去湖邊找漁家捕撈。
這頓大閘蟹把洪濤喫的,溜溜兩天沒從牀上爬起來,差點沒把腸子拉出來。後世的人喫螃蟹,無非就是蒸煮炒,間或還有醃製的,可宋人在喫上面太生猛了,他們喫生的,螃蟹刺身!
當夥計把兩份螃蟹和幾種作料端上來之後,洪濤半天也沒搞明白生螃蟹咋喫。這也怪他不學無術,如果能多讀讀蘇老頭的詩,估計就不會這麼驚訝了。
《丁公默送蝤蛑》:溪邊石蟹小如錢,喜見輪囷赤玉盤。半殼含黃宜點酒,兩螯斫雪勸加餐。
丁公默也叫丁騭,是個進士出身的州官,是蘇軾的朋友,據說當年也去王詵的西園裏鬼混過,但洪濤真想不起來了。
蝤蛑,梭子蟹的古稱。詩裏面說的是丁公默送了幾隻梭子蟹給蘇軾,蘇老頭喫的挺香。其實這都不是關鍵,關鍵就是第三句,半殼含黃宜點酒。
啥意思呢?這是宋人喫螃蟹的一種喫法,活螃蟹洗淨劈開,用酒或者酒釀醃漬半個時辰,然後就生喫了,名曰酒潑蟹生。還有一種更簡單的喫法,連醃漬的工序都省了,直接把螃蟹切成塊,用橙子搗成泥拌拌上桌,名曰洗手蟹。意思就是製作時間短,洗個手的功夫就做好了。
洪濤對喫還是挺大膽的,只要別人敢喫他就敢喫。看到王十喫的挺香,於是先酒潑再洗手。味道嘛……除了有點腥味之外,倒是也還湊合,勝在新鮮兩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