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個名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如果說以前也有很多宋人,尤其是老派讀書人不喜歡攝政王,那是因爲新政剝奪了他們的一部分特權,但對老百姓還是有利的,民間對這位大宋第一功臣唯一的非議只是殺伐過重。
但這件事兒一出,輿論就對攝政王非常不利了。以前殺伐過重基本都是對外族和敵人,要是連自己人都下狠手往死裏折騰,誰還能說個好?
不光舊文人,部分地主士紳,連帶着當地百姓都對攝政王開始了口誅筆伐,認爲此人不除,大宋就永無寧日。至於說他對國家的功績,也不是忘了,而是暫時選擇性失憶。
也不是所有人都這麼絕情,在目前的大環境下,真的有人在報紙上爲攝政王鳴不平,認爲主要責任並不能全怪到一個人頭上,應該是手下人欺上瞞下。
爲了說明自己的論點,還例舉了當年在甘涼路、大名府以及幽州的很多事例,以此證明攝政王談不上愛民如子,但也是個很講道理的人,不會如此亂搞,更不會爲了侵佔田畝、收斂錢財害人性命。
想要土地北方有上百萬畝土地沒見他侵佔一畝,想要錢,大宋最賺錢的行業基本都是他弄出來的,犯得着捨本逐末嘛,此事必有冤情!
有這種見識、能理性分析問題、並敢於公開發聲的,多來自兩個比較龐大的羣體。打頭的就是長江學院的學生,甚至連一向對新政有意見的研學會也改變了立場,站在了爲攝政王喊冤的隊列裏。
隨後聲勢更大的則是各地商會,尤其是沿海州府的海商羣體。剛開始他們沒敢發聲,見到長江學院學生的文章之後才後來居上。
商會有豐富的社會關係和組織能力,相比一村一縣、一州一府的地主、士紳更團結、更會集體運作。比起舊派文人他們有的是錢,也更會花,效率非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