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得到如此下場,馮弘是咎由自取。
玄武門之變是被逼政變,還是野心篡位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國曆史上一位偉大的皇帝。在位期間,他勤於政事,舉賢任能,體恤百姓,減輕刑罰,開創了“貞觀之治”的盛世局面。因此,在後人眼中,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中國曆代帝王的表率。但即使是這樣一位英明聖主,他的一生仍有很多瑕疵,“玄武門兵變”的歷史實情一直讓後人迷惑,而他後來修改國史的行爲也讓人議論紛紛。
貞觀三年(629),太宗下令在中書省特別設置祕書內省專門負責修撰前五代史。但是同年閏十二月,太宗又下令將史館移入禁中,設於門下內省北面,由宰相監修。從此之後,史館成爲皇帝直接控制的門下省的一個常設機構,不再具有修史職責而是專門負責修撰當朝國史。唐太宗究竟出於何種動機要重置史館,修改國史呢?這個問題迄今爲止仍沒有確定的答案,因此成爲歷史上的一樁疑案,並引發後人對此的諸多不同觀點。
一種說法認爲唐太宗修改國史,是爲自己殺兄逼父篡位辯護。這種觀點認爲,李世民的皇位並不是合法繼承而來,是其弒兄逼父的結果。這一行爲並不符合封建法統和道德倫理,就在李世民自己看來,也是不能貽示子孫、垂爲法誡的。所以,爲掩蓋這種殘暴的行爲,也爲了確立他登基的合法性,李世民決定撰修國史,下令創立了宰相監修國史的制度,這就使史官很難做到秉筆直書,只能按統治者的意圖撰寫歷史。
李世民在位期間,曾不止一次違例要求親看國史和起居注,並稱是“使得自修改耳”。其實,作爲帝王原本是不可以隨便看史官寫的起居注的。在李世民授意下,史官們把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的動因寫成“安社稷,利萬民”的大義行爲,從而嚴重歪曲了歷史事實。在撰寫《高祖實錄》和《太宗實錄》時,史官費盡筆墨鋪陳李世民在武德年間的功勞,竭力抹殺太子李建成的成績,降低高祖李淵的作用,而且把太原起兵的密謀描繪爲太宗的精心策劃,而高祖則處於完全被動的地位。這樣,李世民便成爲開創李唐王業的首功之人,給人民造成皇位本屬於他的印象,李淵退位後也就理應由他繼承皇位。如此一來,李世民登上皇位便顯得合理多了。
還有種說法認爲李世民之所以要修改國史,抬高自己在太原起兵中的地位,貶低李淵的功勞,乃是出於當時政治統治的需要。他要求貞觀史臣把太原起兵中李淵由主動起兵變爲被動起兵,目的是爲了把李淵描繪成一個忠臣的形象,從而符合儒家的道德要求。李世民將李淵描繪成是在隋煬帝要下令逮捕他,李世民和劉文靜等又設下圈套逼得他走投無路的時候纔不得不反的形象,而且在起兵時李淵還曾號稱“欲大舉義兵,遠迎主上”。這樣一來,李淵就成了大忠臣了。很明顯,這種刻畫有利於維護李世民的統治,防止人們以此爲例,起兵謀反。
以上說法多是各家的推測,並沒有明確的史料依據。但是李世民繼位後修改創業國史是毫無疑問的事實。但是他爲何要修改國史,其真正的目的究竟是什麼,我們今天已經很難判斷了。
唐宣宗裝瘋賣傻,不容易
唐宣宗李忱,是唐憲宗的兒子,武宗的叔叔。他原名李怡,做皇帝后才改名爲李忱。唐宣宗在位期間勤儉治國,減少賦稅,注重人才選拔,體貼百姓,人民生活日漸富裕,使腐敗的唐朝呈現出“中興”的小康局面。宣宗在位期間曾經燒過三把火,一把火使“權豪斂跡”,二把火使“奸臣畏法”,三把火使“閽寺讋氣”,遂被稱爲“小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