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影梧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雖然已對形勢有了不太樂觀的估計,但21集團軍各軍、師彙報上來的實際情況比奇斯佳科夫想象得還要糟糕,到上午10點鐘,兩個犀利的裝甲矛頭已輕而易舉地捅穿了集團軍的肋部,好幾個聯繫不上的師其實已被德國人擊潰了,他那道愚蠢的就地固守命令下達後更加劇了這個錯誤:固守意味着被德軍衝擊到的師面臨優勢兵力的突擊,而沒受到衝擊的部隊卻不能離開現有防守區域去幫助協助抵抗,由於不能準確判明德軍突擊的方向,哪怕友鄰部隊心有餘力也不敢擅自行動,因爲誰也不知道自己離開陣地後會不會成爲下一個被突擊的對象,萬一擅自行動引起全面崩潰則後果更爲嚴重。所有的指揮調動全部依賴於集團軍司令部的指揮,但司令部並不清楚德軍的作戰目標,下達的命令當然只能抓瞎。
在失去統一而有效的全面指揮後,部隊戰鬥力的發揮就依賴於個體部隊的能力,現在已不是集團軍對集團軍的進攻,甚至也不是師對師的進攻,而是營對營、連對連的進攻,德軍在分散突擊後同樣面臨指揮體系分散的問題,只不過他們優異的戰術水平發揮了效率——這也是曼施坦因擬定計劃時最根本的出發點,也是他敢用16萬圍困14萬的最大信心。
僵硬死板的紅軍指揮體系、毫無作戰經驗的新兵通常遭遇突襲時只會一窩蜂地炸窩,即便他們有部分老兵做核心,但孱弱而缺乏專業能力的軍官隊伍依然控制不住部隊,在這一點上,德國軍官都是經過正規訓練而久經考驗的,部隊中老兵比例又高,突然間展開並進行戰鬥往往出於本能而不完全依仗於統一指揮。如果是正規陣地戰,16萬德軍即便有一些兵力優勢,也不至於快速消滅當面紅軍,但當16萬德軍與14萬紅軍全面混雜在一起打混仗時,戰術水平高下立判,戰鬥結果也清楚可知。
以德軍第二波突擊部隊的第44步兵師爲例,兩個連分散後通過巧妙的側翼配合殲滅了一個紅軍營,然後彙集成一個戰鬥羣後配合其他營去啃另一個紅軍營,局部優勢如同滾雪球一般越滾越大,而21集團軍防線的漏洞也越來越大。如果此刻從空中望下去看戰場局勢,德軍的進攻如同墨水滲透白紙一樣遊刃有餘,一開始是星星點點的黑色,然後滲透並蠶食了白色——雖然不太均勻,有深有淺,中間還若隱若現地殘留着白點,最後的發展目標是要將整張白紙都染成黑色。
在浮橋被摧毀以後,正面的德國部隊和圍繞彎曲部一圈的頓河就構成了對紅軍天然的包圍圈,這也是爲什麼曼施坦因不試圖展開兵力沿河構建包圍圈的原因,只要頓河水域的控制權掌握在自己手裏,頓河就像是一條天然困敵鎖鏈,特別是彎曲部這個地方,面積不大、地勢平坦,幾乎無險可守,面臨德軍裝甲突擊的紅軍要麼被趕下河,要麼被迅速消滅,根本不用費盡心機去包抄。更關鍵的是,在7-8月份針對斯大林格勒的進攻戰役中,頓河彎曲部已讓德軍包圍過12個師的紅軍,所有將領都對這一區域的地理特點熟悉的很。
朱可夫的頭腦比奇斯佳科夫要清醒地多,在知道德軍艦艇摧毀浮橋並控制頓河關鍵水域後,他立即就判斷德軍當階段的整體目標必然是消滅整個第21集團軍,雖然目前還沒有任何人報告該集團軍被包圍,但看着地圖上400米寬的頓河圍成的天然包圍圈,他總有一種不好的預感,眉頭也皺了起來。
考慮再三,除遵照斯大林的要求嚴令空軍去摧毀河面上相關艦艇外,他立即以總參謀部的名義下達了三條命令:
第一、要求21集團軍立即停止進攻,收縮防守,儘快將已滲透在集團軍中的德軍擠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