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影梧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有關整編的內部傳聞一直都在流傳,聽說元首一改喜歡抽調部隊組建新部隊的習慣,明確以現有部隊整補爲最高優先級,還規定1943年裝甲師數量就是國防軍28個,黨衛軍7個,總共35個,在這35個裝甲師沒完成改編之前暫時不考慮組建新的裝甲師。後來在衆人強烈要求之下,政策略微開了一個小口子,加了2支部隊:一支是空軍的飛行堡壘裝甲旅升級爲裝甲師,另一支是由各裝甲兵學校抽調人員組成的裝甲教導師,這樣總的裝甲師數量達到37支。
裁軍擴師行動之後,高級軍官位置競爭空前激烈,除極少數幸運兒在新組建的集團軍中找到合適位置外,那些能力稍微差一點或既往表現不太如意的將軍則被打發去了後備軍,還有一部分要麼列入叛國集團已被處死,要麼一貫屬於容克集團中經常和元首唱反調的人物而被掃入預備役。在後備軍中服務,雖然軍銜、待遇、職位都保持不變,但所有人都削尖腦袋想留在一線部隊,甚至願意接受降職,以前少將甚至上校就可擔當師長,現在中將,甚至上將擔當師長都開始出現了。
有盟國觀察家認爲這是德國第二次自廢武功(第一次是10萬國防軍時期的整肅),說是編制改革,實際上是元首以改革名義發動的清洗,反映了德軍內部深刻的權力傾軋。斯坦因納對此嗤之以鼻,他不否認這種變革有一部分政治因素考慮,但歸根到底是爲了減少指揮層級、提高戰鬥力。戰爭進入白熱化狀態後,那些在波蘭、法國戰役中表現尚可的高級軍官很多並不適應東線戰爭,他們指揮了太多順風順水的戰役卻不適應東線狡詐殘酷、犬牙交錯的戰事。那些火線提拔起來的年輕軍官也不見得能勝任高一級職位——所謂提拔往往是把人放在最不合適的位置,在一點上空軍比陸軍要好得多——像馬爾塞尤這樣的功勳飛行員,即便擊落了很多飛機,榮譽給了一大堆,軍銜也跟着漲,但職位始終沒超過中隊長。
就斯坦因納本人而言,他認爲自己就勝任指揮一個強有力的師而不是去幹協調幾個師的集團軍指揮官的活。古德里安大將在非洲指揮部隊縱橫馳騁,麾下也就是3個裝甲師、1個步兵師,1個裝甲旅和1個意大利傘兵旅,東線隨便哪個集團軍的人數都比他多,就這樣還連連嘆息戰場規模太大,實在指揮不動意大利人。而隆美爾元帥一貫就指揮着不超過5萬的人馬,這次數量總算達到了6萬,以前大家總譏笑他,認爲他的元帥軍銜水,只有親身到了北非和沙漠,斯坦因納才領悟指揮作戰的不易——這裏和東線或西線完全是兩回事,既沒有連續戰線也沒有明確道路,只有一片茫茫然的沙漠。
“長官,意大利傘兵旅發來電報,他們已成功空降,目前正在和敵人激烈交火,敵軍猝不及防,抵抗十分微弱,但油田設施面積分布過大,人手不足,英國人已在爆炸破壞,希望我們儘快支援。”
“請他們努力堅持,我部在48小時內趕到。”
“隆美爾元帥急電,鑑於摩蘇爾、巴格達方向敵軍兵力微弱,已命令斯圖登特將軍指揮傘兵旅去巴格達空降,請我師分出有力力量配合進攻,他已命令大德意志師直接轉道向南進攻巴士拉。”
如果東線指揮官聽到這樣臨時下達變更作戰目標的指令,一定會氣得火冒三丈,但斯坦因納的目光沒這麼侷限,他認爲這個變化是對的,現在唯一的要求是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