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影梧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眼疾手快的斯太爾和太拖拉公司立即搶走了任務。本以爲事情到此爲此就夠了,但前不久霍夫曼神祕兮兮地要求施佩爾祕密開展15噸長軸距的越野平板卡車研發招標(極端情況下要求能超載至20噸),後者一直沒弄明白這款車型有什麼用,問了幾個卡車設計師也百思不得其解,就在他準備重新拿回去與霍夫曼溝通時,恰巧碰到了前來彙報導彈開發進度並申請後續經費的布勞恩,他只看了半分鐘就明白了這東西是用來幹嘛的。
“有了這個玩意,V2導彈將來就可以裝在上面機動發射,元首英明,我原以爲他只會考慮裝在火車上呢。”恍然大悟的施佩爾立即通過祕密渠道安排下去。
同坦克一樣,卡車標準化的浪潮也強行推動意大利往前走,在現成圖紙和德國工程師的幫助下,意大利卡車工業領頭羊阿爾法·羅密歐公司不到半個月就生產出了掛該公司標誌的閃電卡車。
如果說墨索里尼還有點面子上下不來的因素,各大資本家剩下的只有高興,接受德國生產線也好,派遣設計師參加德國新項目也好,按德國標準化圖紙生產也好,在和平年代都是爭不了、搶不來的好機會,等於是德國人免費帶意大利人玩——他們在重型裝備上的水平和能力會提升得很快,將來仗打完了,這些工業能力都可用於民用產品。坦克轉成大型拖拉機還要費點腦子,卡車和小汽車轉成民用產品那就是一眨眼的事。將來技術水平趕上德國不敢說,超過法國還是大有希望的。而德國資本家則津津樂道施佩爾部長下的天量訂單和伸進意大利資本體系的機遇,大家最開始還對是否有足夠燃油驅動這麼多車輛表示懷疑,等隆美爾元帥將中東各大油田拿下來之後,各公司連最後一絲懷疑都沒有了,只將滿腔精力投身於轟轟烈烈的生產中。
與坦克軍備相類似,飛機軍備也在逐步統一,意大利的MC-200、MC-202、G50、RE2001戰鬥機生產線全部停產轉而生產相對更好的Bf-109——梅塞施密特公司乾脆利落將整條生產線都挪到了意大利,自己則一門心思生產Bf-219和將Me-262投產,意大利的菲亞特、佈雷達、比亞喬等著名飛機制造企業都豐潤了好處。相對而言,意大利飛機設計師水平比坦克設計師更高,他們將與日本設計師一樣承擔聯合開發任務。施佩爾雄心勃勃地表示,要開發軸心一體、海陸通用的高性能飛機。爲照顧墨索里尼的面子,意大利SM-79(食雀鷹)轟炸機被德國選爲標準裝備,準備用於對海攻擊與巡邏,同時德國在4發重型轟炸機選拔領域也向意大利公司敞開大門。
隨着德國工廠不斷在意大利投產釋放產能,再加每個月向德國投放10-15萬勞動力,意大利人驚訝地發現,困擾多年的失業問題正在逐步解決,總動員後慢慢進入生產高峰的德國在增加200萬婦女就業的基礎上,失業率達到了令人極端喫驚的-1.7%(負數是已過退休年齡但仍在繼續幹活的工人階級帶來的,意大利等外籍勞工不統計在內),意大利自身失業率則降低到了5%以內。在勞動力短缺的當口正趕上大批意大利戰俘從北非歸來——領袖也懶得將他們再組織起來,除一小部分骨幹和軍官,其餘普通士兵直接復員了事,整體經濟一片欣欣向榮。
按霍夫曼的要求,到1943年9月,德國在主要裝備領域的生產水平,包括坦克、裝甲車、卡車、飛機、火炮等在內的產量要達到美國同期水平的60%,加上意大利和其他盟國產量,要達到美國75%的水平,等西歐各國全部組織完畢後,總體產量應當力爭與美國持平。差距最大的造船領域爭取集全歐洲之力達到美國一半水平。
面對這樣近乎不可能的要求,施佩爾感覺自己要走的路還有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