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影梧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讓KV-3進行遠距離瞄準射擊實在是難爲了這些坦克兵,因爲落後的觀瞄系統與散佈極大的85mm坦克炮並不能提供這種便利。在雙方視線程度不對等的對射中,只有虎式發射的炮彈不斷擊中KV-3,而紅軍反擊的炮彈卻很少能擊中虎式,難得有一發擊中虎式的正面,也無法穿透厚重的傾斜裝甲。
不過,德軍也發現對面的俄國坦克有些難啃,在1500米左右的距離上,如果對手是T-34,基本上只要命中就絕無倖存的道理,但今天卻不一樣,好幾發炮彈打過去,明明命中了對手卻無法奏效:要麼無法擊穿,要麼產生跳彈。事後德軍才知道KV-3坦克的正面裝甲厚度達到120mm,雖然不如虎式100mm傾斜裝甲的防禦水平,但比起T-34的防禦水平來卻足足上升了兩個檔次。測試結果也表明,只要俄國裝甲鋼沒有質量問題,虎式88mm火炮在1500米之外是無法將其擊穿的。
在捷克有一條T-34生產線負責對繳獲的T-34坦克進行維修改造以便投入後續使用,德國軍工專家對俄國坦克質量非常敏感,令他們感到困惑的一點是T-34的整體質量特別是裝甲鋼質量非常不穩定,有些型號和批次的T-34質量很好,防禦水平達到甚至超過了設計指標,而有些T-34的質量卻很糟糕,那脆弱的裝甲甚至連37mm反坦克炮發射鎢芯穿甲彈都防不住——而37mm反坦克炮已從德軍中撤裝了。有些裝甲指揮官甚至感慨,爲什麼颱風戰役時碰不到質量這麼差的T-34呢?否則那時根本就不會產生T-34危機。
雖然戰時大批量生產的質量體系會趨於弱化,但對如此不穩定的質量體系,德國方面也深感詫異,以至於工廠對繳獲坦克還額外增加了測試與檢驗環節,那些質量差的產品會被毫不留情地拆除只保留底盤用於進一步裝配——這不但增加了工時而且降低了產量,軍備部在考慮是否不再改造繳獲坦克而乾脆直接生產全部配件,但這似乎又與集中精力確保重點型號生產相矛盾。
這問題說穿了其實一錢不值,因爲紅軍無法獲得穩定的、高質量的裝甲鋼供應,在英美承諾支援的裝甲鋼多次泡湯或被德國截獲後,裝甲鋼短缺已成爲制約紅軍坦克生產的核心問題,而自產的裝甲鋼不但產量少且質量很不穩定。如果是和平時期,主管生產的官員一定會被髮配到西伯利亞去“建設”社會主義,但非常時期的思路並不一樣,先保證有無,其次纔是質量。再說,質量好壞並不太過於影響作戰,壽命200小時和2000小時的飛機發動機一樣可以使用——反正大多數飛行員都活不過頭200個小時;質量好或者差的裝甲鋼一樣能用來生產T-34——反正他們都經不起虎式坦克的攻擊。不過,這批KV-3卻是紅軍上下寄予厚望的新裝備,所使用的全都是進口的優質材料與配件,因此裝甲質量非常過硬。
“敵人的正面裝甲很厚,換特種穿甲彈。”
隨着卡里烏斯一聲令下,裝彈手立即將一發鎢芯次口徑穿甲彈推上膛,在奧地利鎢礦大規模開採、西班牙、葡萄牙兩國的鎢礦全部售予德國再加與日本進行了物資貿易與交換後,德國總體鎢資源需求得到了滿足,在充分供應機械、裝甲與其他裝備生產後,還有餘力供應炮彈這種一次性消耗。虎式重裝甲營的坦克兵們遠比歷史上幸福,每輛坦克能獲得16枚成本更高、製造更困難但穿甲能力也強得多的鎢芯次口徑穿甲彈(歷史上一輛虎式很少得到超過5發的配置,考慮到現在虎式坦克總體擁有量是歷史的好幾倍,霍夫曼也有資格拍着胸脯扮土豪了)。
卡里烏斯自言自語道:“再打不穿就只能靠近一點了……”
“哐啷”一聲,炮彈被迅速擊發,這發承載着衆人期望的特種穿甲彈沒有讓人失望,果斷地穿入了KV-3那厚重的正面裝甲並將其擊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