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影梧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假設,現在已有了足夠的原料,我們能在理論上估算炸彈的威力和殺傷力麼?”
“這……”海博特和一堆人面面相覷,最後硬着頭皮回答,“元首,這需要進行實地驗證,理論上也許可以毀滅一座城市,也許鏈式反應到一半就中斷,那充其量或許只是一個大型炸彈罷了,說不定還沒有對付直布羅陀要塞的‘鑽地者’航空炸彈來得厲害。”
說到這裏,霍夫曼已完全明白了:以海森堡、博特爲首的德國專家其實在理論上還沒有弄透,是在自己強行開掛並進行指導的前提下跌跌撞撞往前走,那情形好比一道複雜的數學題,自己事先透露了答案卻沒有解題過程,然後一幫人在絞盡腦汁硬湊出來。
海森堡自己也很奇怪,爲什麼元首對製造炸彈如此熱衷?去年夏天,也就是1942年6月,他設在萊比錫的第一個試驗性反應堆在大火中被摧毀後,他已旗幟鮮明地表達過這種觀點,當時無論元首本人還是施佩爾都對這種“3-4年內沒有成功希望”的炸彈不抱希望,認爲轉而去研究核能源更爲有利,所以他才申請了很少的研究經費。沒想到幾個月後,情況來了180度大轉折,整個項目不但規格升級,撥款一下子給了5億馬克——他做夢都沒想過這個數字。在這個氛圍中,不但他的反應堆得到了重建,連博特主張的石墨反應堆也得到了建設機會,所以他纔有“2座反應堆都運轉良好”的發言。
不過他沒有多想,大人物改變主意、朝令夕改是常有的事——連米爾希元帥都能落而再起,還有什麼是不可能的?
本來他以爲馬上就要輪到博特發言,但更令他震驚的一幕出現了,在達爾格斯附在元首耳邊悄悄嘀咕幾句後,會議現場忽然來了希姆萊、帝國郵政部長奧尼佐格和庫爾特·迪布納。
更令人奇怪的是,元首居然臨時改變議程,推後了博特的發言,示意迪布納先講——他負責第三個鈾工程小組。
迪布納第一句話就震住了在場所有人:“尊敬的元首,我們的鈾-石蠟三維反應堆完全達到了設計要求,中子輸出量指標超過了海森堡教授原先主持的萊比錫實驗堆中的最佳情況,當然不知道有沒有超過他最新的建設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