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影梧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不過也沒人過多指責伏羅希洛夫,現實就是如此,沒什麼好糾結的,在質量與數量的選擇面前,數量永遠是第一位的。更何況元帥在其他地方是切實拿出辦法來的——在T-34/85與IS-1尚不能順利量產,KV-1SKV-13KV-85等試驗型號又先後失敗、證明不是虎式對手後,他隆重推出了T-43。
T-43與T-34有75%的零件可以通用,而且進行了兩處重大改進,一是加大了炮塔體積,將炮塔正面裝甲厚度增加到了90mm,車體正面裝甲則採用了75mm/55度傾角的佈局;二是改進了傳動與懸掛系統,即便全車重量增加到了34.1噸,其機動性依舊可達到T-34的水平。由於沒有改變太多結構,其穩定性比其他新的重型坦克強得多。
伏羅希洛夫將節約下來的裝甲鋼都用於保障T-43的生產上了。理論上說,如果T-43與4號H型單獨對陣,前者佔有較大優勢,因爲75mm/55度傾角已遠遠強過4號坦克那80mm的垂直裝甲,在4號那門75mm火炮能擊破T-43正面裝甲前,T-43的76.2mm坦克炮能先擊穿4號裝甲。
在面對虎式時,T-43也提供了更好的防禦力,起碼1500米以外虎式如果不用鎢芯穿甲彈對付T-43的正面裝甲就存在較大困難。因爲一線坦克兵通常還會在正面裝甲外再附加一些履帶或從破損坦克上拆下來的鋼板,這些不規則的防禦措施既增大了跳彈係數又加強了防禦能力。
T-43在外形上與T-34非常類似,不仔細看很容易誤認,這就讓某些時候的戰術策略具備可能。只是,T-43觀瞄設備不夠給力,這些優勢要打一些折扣,但相比4號至少還具有部分優勢,比粗製濫造的T-34更強得多。在坦克分配上,近衛坦克部隊優先換用質量好、性能好的T-43,其他普通部隊就裝備T-34。
除T-43外,伏羅希洛夫另一大貢獻是加快推出了SU-122和SU-85兩種反坦克殲擊車,同時果斷停產了SU-76。面對虎式的切實威脅再加上新的重型坦克一時間不能奏效,病急亂投醫的蘇聯軍工部門仿效德軍追獵者、突擊者的思路拿出了新的坦克殲擊車,其中SU-122和SU-85都可以在一定條件下對虎式形成致命傷害,而生產難度又大大低於重型坦克,這種應急產品即便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但只要能用、管用,斯大林同志總會投以讚賞的目光。
更何況,沒有炮塔的坦克殲擊車顯著降低了生產要求,油耗也比T-34略小,似乎看起來讓紅軍一線部隊的坦克裝甲車輛數量下降得沒那麼快,在內部估算時,通常是將坦克和殲擊車一起估算進去的——在德軍這裏,殲擊車、反坦克炮算是炮兵火力,而在蘇軍這裏,殲擊車算是裝甲力量。
這不是自欺欺人,因爲攻勢作戰與防禦作戰完全是兩種概念,相同技術兵器在不同環境下扮演着不一樣的角色,最近3個月被摧毀的虎式坦克有70%以上是這些新型反坦克殲擊車的戰果。
“我們該如何防禦這個可能的裏海登陸呢?”眼看衆人有點啞火,斯大林不慌不忙地問道,“當然,類似增加25萬人集團軍這種辦法就不要說了,有這麼多兵力直接推上一線去進攻不是更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