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三章 大明新農村建設 (第5/9頁)
木允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因爲這牽扯以後的政令傳達,技術推廣,包括交租都得識字纔行。
在他計劃中橫林的駐軍就是負責收租,然後集中起來運輸到江陰,由他的商船海運到北方。
這些糧食是天啓的,但運輸可以由他承包。
這樣他就可以從南方直接夾帶私貨到北方去了,其實就和他在遼東的軍需運輸一樣,未來還要和遼東搞聯運,也就是直接把南方產的商品通過這個商業網絡運輸到金臺吉和炒花那裏。運糧食就是幌子,關鍵是可以走私,而且接下來這些民兵肯定受到地方士紳的排擠,後者掌控商業網絡,以後不收民兵織出來的布就行了,那麼他們同樣需要一個內部的商業網絡。
這裏說到底還是要織布的。
一個內部的商業網絡,可以徹底解決士紳排擠的問題,而以後隨着蕩寇軍的據點越來越多,這樣抄家後改造的民兵越來越多,甚至還可以鼓動天啓改革那些舊的衛所,最終一個完全平行與士紳的體系就建立起來。
那時候就等於給士紳套上絞索了。
朱元璋時候衛所軍戶可是在這江南想抄誰家就抄誰家,想逼着誰家北遷,就能將一個幾百年世家連根拔除的,多少江南世家大族被軍戶押着背井離鄉,踏上前往北方開荒的漫漫征途。然後他們終於靠着一代代不懈努力,最終用了近三百年時間,把這個套在脖子上的絞索腐蝕成了軀殼,這才過上幸福快樂的日子,現在楊信就是要給他們換根新的。
那些佃戶中間立刻站出三十多個。
很顯然識字的還是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