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唐風月1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走進簡陋的小院,劉浪首先看到的就是遲大奎滿臉的怒色和無奈。
聽完遲大奎憤懣的講述,劉浪才知道爲何本屬渭南華陰的大光頭是怎麼流落到這一百多里外的潼關來了。
原來,這都是和1928年開始的北方旱災有關。
這本來只是一箇中國傳統農家的故事。
大光頭原名叫什麼他自己都已經不記得了,因爲一顆從小都不怎麼長頭髮的大光頭,石大頭的名號幾乎貫穿他三十二年的人生。石小栓正是石大頭的胞弟,因爲母親去世的早,父親要養家,比兄長小了十幾歲的石小栓自小就是石大頭所帶,兄弟倆感情相當深厚。
讀過學堂十六歲的石小栓初生牛犢不怕虎,獨自離家去闖天下,已經二十大幾的石大頭只得留在家鄉奉養老父。
那知4年前的一場大災改變了這一切。這場爆發在民國十七年席捲中國北方八省的巨災,停留在劉浪記憶裏最深的只是那個觸目驚心的數字——1300萬,那是個幾乎達到抗日戰爭期間軍民傷亡三分之一的數字。僅在人口不過1300萬的陝西,在三年大荒中,淪爲餓殍、死於疫病的300多萬人,流離失所者600多萬,兩者合計佔全省人口的70%。
劉浪一直認爲那可能只是國民政府爲了獲得國際救援物資編撰的數字,但透過石大頭的親口描述,劉浪才知道,當一個國家政權糜爛的時候,這個國度的子民會遭遇到怎樣的慘事。
正是由於當時的馮玉祥系統和甘肅劉育芬忙着和北方數省軍閥開戰,導致救援到1929年才真正開始,但已然晚矣,沒多少人能撐過大半年的食物匱乏。
石大頭正是這600萬流離失所者其中的一員,在安葬了餓死的父親之後,石大頭踏上了尋親之路。結果走到潼關,差點兒被餓死時被潼關一戶老夫妻所救,感念救命之恩,石大頭留了下來,一邊幫年老體衰的老夫妻經營着小本生意,一邊打探着弟弟的消息,哪知自老夫妻相繼去世石大頭再度準備啓程時,報紙上卻傳來弟弟成了抗日英雄英勇捐軀的消息,一直不肯相信的遲大奎直到今天才正式確定了這則讓他悲痛萬分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