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羅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大明崇禎二十八年,五月初一。大明燕寧總督司新城衛境內,在通往大寧的官道上,馳過三四十騎人馬,這些人馬都做風塵僕僕的武官打扮,身上穿着厚厚的麻布罩甲,罩甲下面則是利落的麻布箭衣。每個人背上都揹着長長的馬槍,腰帶上掛着燧發手槍、馬刀和箭囊,箭囊中除了十幾支羽箭還有一張反曲弓。
這三四十騎人除了他們自己的坐騎,還趕了三四十匹馱着行李的駿馬。平均一下,大概是一人雙馬的配置。這種三四十騎士配上七八十匹駿馬在官道上疾馳的場面,在崇禎初年的九邊軍鎮上都是很少見的。明朝的北方九邊緊挨着草原,馬是不缺的,但是這種高大強健的良馬卻比較罕見,一般只有少數將領或是李成梁這種大軍閥的心腹家丁才能擁有。
不過在崇禎皇帝征服漠南蒙古之後,蒙古良馬的供應大大增加,九邊缺少好馬的情況逐步改善。而在崇禎皇帝“大封功臣”到塞外勳莊之後,長城內外各處的良馬保有量就不斷開始上升。不僅漠南草原上的良馬被大量收購到這些新出現的勳莊當中飼養繁殖,連來自西域和外洋的種馬也大量被引入這些塞上勳莊——畢竟這些勳莊的主人大部分都是帳前騎士出身,都是靠着一身馬上的功夫賺來了榮華富貴,現在當然要養好駿馬,教好子侄,好把這份富貴一代一代往下傳了。
而到了崇禎二十八年,隨着北方的氣候條件稍有改善,以及久違的和平時代的來臨,遼東、遼西、燕山、大寧、宣府、大同這些勳莊和王莊也開始逐漸變得富裕起來,開始享受到和平紅利和東南經濟飛速發展所帶來的紅利。
而東南經濟高速發展所帶來的紅利當中,就有騾馬牲口的需求增長——雖然東南水運非常發達,可以將物流成本降到最低。但這並不等於騾馬牲口的需求就不存在了。
實際上,當東南的經濟真正開始騰飛的時候,騾馬牲口的需求就開始增加了——水運只能解決長途、中途的運輸,而短途運輸仍然要靠馬車、騾車或人力。所以經濟真的發展起來了,騾馬牲口(主要是馬騾和驢騾)的需求一定是增長的。
而東南的揚州、上海、南京、蘇州等大都市這幾年還流行起了賽馬和馬球。這賽馬和馬球不僅是上層臭顯擺的玩意兒,而且還是開賭來錢的!
所以各家馬會、馬球會都不惜代價購入好馬!
另外,到處征戰大明軍隊和藩王軍這些年也從這些勳莊、王莊中購入了大量的戰馬馱馬挽馬和騾子還有駱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