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骨鐵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良臣被他們笑得莫名其妙,不知自己哪裏說錯了。
劉時敏亦笑着搖了搖頭,然後對良臣道:“天下各衛皆有武學,可這武學根本無有學生,咱家問你,沒有學生,這武學又如何個教法?”
良臣怔了一下,這纔想到自己是信口開河了,明朝的武職皆是世蔭,餘下大半是行伍立功所得,武舉不過補充形式,每屆就那麼點人考取。並且能考武舉的,多半是家境富裕的子弟,窮人孩子幾乎沒有習武的。
故而,武學辦得再好,沒有生源,又如何個教法。這事,其實便是當下文貴武賤的風氣。不改這風氣,構思再好,終是空中樓閣。而要改這風氣,紫禁城裏那位都不能,況別人呢。
不會就教,聽着簡單,實則根本不可能實現。
就拿今屆武科會試的這百餘名考生而言,實際便是天下武舉大半,這還是得益於本朝最近二十年連年征戰,諸番大捷,令得不少人嚮往軍中建功的緣故。
從前,一屆武科會試都不足二十人,嘉靖年間,更是出過只兩人考武科的稀罕事。
參加武舉的人這麼少,武學如何辦?
軍中那些行伍輩,憑藉戰功就可封蔭,又哪裏需要來考這武舉。
換言之,大明朝的武舉,不過是個雞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