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骨鐵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良臣聽當地百姓說起,萬曆二十四年鬧災,糧價就曾漲了二十倍之多。
糧價高,遼東駐軍的餉銀卻低。
實際上,良臣調查的清楚,遼東駐軍的餉銀是月銀二兩,比之關內駐軍要高許多。然而,因爲過高的糧價,加上交通不便,使得關外百貨難通,所以各種生活用品的價格都很高。
良臣大致估算了下,一個士兵每月二兩銀子的餉銀實際購買力只相當於關內四錢銀子。這還是建立在有東西可買的基礎上,若是無物可買,那銀子再多也無濟於事。好比洪災之時,富家翁抱着金子在大樹上等死般。
故而,無論豐年歉年,遼東秋收之後的米價往往處於較低的水平,進入青黃不接的春天,米價就會一路攀升。商人利用米價的季節變化囤積居奇,能夠達到鉅富的程度。這一點,從李永貞對一路的米鋪調查就可知道。
李維通過錦衣衛的渠道調查了幾家大的米鋪,背後無一不站着遼東的將領。有總兵,有參將,最小的也是遊擊以上的軍官。
原本國初,遼東主要是以屯田自給,另外補充民運、京運、鹽引等策拖,保證遼東軍民糧食供給。
現在,民運這一塊主要被遼東將領把持住,他們要靠此謀利。京運這一塊,非大災之年或動大軍之時,基本很少往遼東輸送大量糧食。上一次大規模往遼東運糧還是十多年前的抗倭援朝之役。
鹽引這一塊,基本上已經成爲遼東將領的私利渠道,最大的鹽商已經不是朝廷,而是遼東大帥李成梁。聽說,李家在遼東各地開設的鹽店多達上百家。
兩百年下來,和關內衛所一樣,遼東衛所制已經名存實亡。各地雖然仍沿用衛所稱呼,但實際上遼東鎮的軍事力量主要來源於募兵,大小將領都將朝廷下發的餉銀拿來供養精銳,這些精銳被稱爲家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