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骨鐵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魏良臣是見過札薩克圖的,上次在北京茶鋪外,因爲“死韃子”三個字,良臣還被一個通曉漢話的建奴通事羞辱過。對方當時直接給良臣扣了一頂帽子——“破壞邊民友誼”。這個帽子和後世破壞團結有的一比,輕則查禁,重則刑罰。
當時,良臣一直以爲,明朝人對建州女真應該是極惡憎惡,人人喊打的,但實際情況卻是,眼下的大明朝,上至朝廷,下至百姓,對建州女真的態度,持“友好”者佔了大半。
這一來是建州已經歸服明朝,其在遼東乃是替大明守邊;二來則是明朝在遼東的最高指揮官李成梁對建州極力扶持,導致明朝對建州根本沒有防備之心。
直到薩爾滸大戰爆發前,明朝在遼東的文武官員向朝廷彙報建州情況時,也多是用“無事”、“恭順”等字眼進行奏報。實在是不得不報時,也不過用“小患”字眼。
這些根本不是實情的奏報,自然左右了朝廷對建州的政策,直接導致薩爾滸之戰時,盲目的兵部官員不顧楊鎬請緩兵,準備好之後再出徵的奏請,傳發紅旗,逼迫大軍儘早進軍。
兵部官員顯然以爲建州真是“小患”,大軍一出就能奏捷,這樣早日班師,就能省下不少糧餉。要不然大軍久駐在外,糧餉上面,兵部也好,戶部也好,必得極力籌措。這可是樁費力不討好的苦差事。
另一方面,建州使團曾數次去北京入貢,每次都得到了明朝的隆重歡迎。在遼東,凡是李成梁奏請爲建州封官,朝廷也是一律予以恩准。不少和建州打交道的官員和建州方面牽連極深,有些官員更是直接就是建州人出任。
而在通事這一塊,即翻譯外交使節上,幾乎充斥着與建州有關人員,這些人因爲自身利益,哪怕知道日益壯大的建州對明朝已經具有威脅,卻隱瞞不報,甚至直接欺騙朝廷。
就拿去年高淮派駐在清原的馬市太監被建州人擒殺一事,地方奏報和遼東奏報都是指稱馬市太監暴虐,激起建州衆怒這才被殺,渾然不提建州此舉在律法上的不當之處,以及背後所體現的對朝廷的藐視。
高淮在遼十年,威風十年,一朝卻因建州事而失勢,由此可見,這建州,乃是摸不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