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事參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除了這三位正經可說是穎州城官場大佬外,其餘人,便都是本地有名士紳,其中有三個,捐了員外郎。
齊國官制,員外郎是很特殊的一種身份,定爲“視同九品”,但又不是真正的官員,不但沒有俸祿之類,豪紳們還要用真金白銀來捐,定額爲五百貫,但以後每年都要續捐,年捐爲百貫,若不續捐,員外郎的身份就會被剝奪,當然,續到六十歲後,便終身可以得到員外郎的身份了。
而且,捐員外郎,還有個苛刻的條件,就是需要百戶爲保,也就是,左鄰右舍數過去,街坊們得有一百戶按手印同意,才能捐成,不然就沒資格,包括每年續捐,也要如此。
捐員外郎的好處,就是一旦員外郎觸犯律法,案宗需送到大理寺,呈報聖天子,覈實後便會剝奪其員外郎的身份,以後纔可以定罪。
而且,員外郎觸犯律法,還罪加一等。
雖說實際上大理寺根本不會爲了員外郎不員外郎的而講什麼情面,甚至到底真的核實不覈實都難說。
但偏偏,“員外郎”這個身份立時被豪紳們趨之若鶩,甚至不乏年入堪堪百幾十貫,卻也要捐個員外郎的商賈。
陸寧都覺得效果有些過了,這個年代,商人們對身份認同感太渴望了,面子也太重要了,只要給層皮,覺得自己的身份從此不同,甚至犯案可以上動天聽,那就比什麼都重要。
對陸寧來說,和賦稅一樣,這也算民間財富的二次再分配,就說短短時間,到他來穎州前,國庫僅“紳捐”一項收入,就超過了十萬貫,“紳捐”則專款專用,必須用在民生工程上,主要以治河爲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