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風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五月二十六日,唐太宗李世民暴死於長安翠微宮含風殿。在死前,他或許會想起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初四的那個遙遠而悶熱的早晨。在那一天,世民再次披掛上馬,佇立於皇宮玄武門。只不過這一次絕殺的,不是割據的羣雄,而是他哥哥太子建成和弟弟齊王元吉。
在講“玄武門之變”的某個細節之前,先看看多年後李世民本人的死亡真相。
李世民死時只有五十歲(隋開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出生,轉換成陽曆是公元599年1月23日)。在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徵高麗前,世民身體是非常好的。唯一有點問題的是脾氣日益暴躁。這跟一起似有似無的政變有直接關係。
侯君集在爲李世民打江山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排名第十七,二十四功臣分別是:1.長孫無忌;2.李孝恭;3.杜如晦;4.魏徵;5.房玄齡;6.高士廉;7.尉遲敬德;8.李靖;9.蕭禹;10.段志玄;11.劉弘基;12.屈突通;13.殷嶠;14.柴紹;15.長孫順德;16.張亮;17.侯君集;18.張公謹;19.程咬金;20.虞世南;21.劉政會;22.唐儉;23.徐世勣;24.秦瓊。
生逢亂世的他,雖沒什麼文化,但天賦聰明穎異,爲人矜傲兇狠,投李世民後,功勳卓著,其頗有棱角的性格,深爲世民所愛。世民即帝位後,以侯君集爲兵部尚書,掌握帝國兵權。後轉爲吏部尚書,掌握人事。侯君集曾協助李靖攻滅吐谷渾,隨後又獨自征服西域古國高昌,掠奪珠寶無數,很多都入了私囊。因此事受到大臣們的彈劾。
這是個轉折。
李世民對“高昌事件”沒有深究。當然他也不傻,知道以侯的個性也許以後真會鬧出亂子。不過他相信:自己在,就能鎮得住他。可沒想到,被寬恕的侯君集跟漸受冷落的太子李承乾掛上了。關於承乾的問題不必多說,有李世民這樣強勢的父親,那麼承乾肯定是非常難受的,一如當年漢武帝的太子。
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世民有另立太子的意思。按史上的說法,侯君集趁機鼓動太子發動政變,奪取帝位。事情最後失敗,侯君集下獄。但他拒絕承認罪責,被處斬時留下這樣的話:“君集豈反者乎?!”據說,當時世民有意再寬恕他一次,但“羣臣不許”。史上的這一記載比較可疑。在處斬那天,君臣二人都潸然淚下,也真夠感人的了。李世民說:“以後,我只能到凌煙閣看你的畫像了。”殺,還是要殺的。在這個問題上,李世民是絕對不會含糊的。至於侯是否真有謀反之意,只有天知道了。
侯君集被殺,太子承乾也廢,流放到遠方。
這一事件對世民的內心打擊是巨大的。但儘管這樣,他的身體本身仍沒什麼問題。所以,做了多天太平天子後,李世民又重新披掛上馬,踏上遠征高麗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