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風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如果在唐朝的山野,撞見一個人,自稱從月球來,且詳細準確地描述了月亮的祕密,你也不要太過於驚奇。
“天咫”,一詞最早見於《國語》,在“楚語”中有這樣的句子:“是知天咫,安知民則?”八寸爲一咫,在這裏“咫”是“少”的意思。《酉陽雜俎》中以“天咫”爲門類,講述唐時有關星空的祕密,如:“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隨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仙有過,謫令伐樹。釋氏書言須彌山南面有閻扶樹,月過,樹影入月中。或言月中蟾桂地影也,空處水影也,此語差近。”又,“長慶中,有人玩八月十五夜月,光屬於林中如布匹。其人視之,見一金背蝦蟆,疑是月中者。”頭一則是“吳剛砍桂”的由來,後一則是段成式的同事工部員外郎張周封說的。這裏的疑問在於:所目擊的,就真的是蛤蟆嗎?所謂“金背”具體指什麼?
最詭異的,則是下面這一則:
大和中,鄭仁本表弟,不記姓名,嘗與一王秀才遊嵩山,捫蘿越澗,境極幽後,遂迷歸路。將暮,不知所之,徙倚間,忽覺叢中鼾睡聲,披榛窺之,見一人布衣,甚潔白,枕一幞物,方眠熟。即呼之,曰:“某偶入此徑,迷路,君知向官道否?”其人舉首略視,不應,復寢。又再三呼之,乃起坐,顧曰:“來此。”二人因就之,且問其所自。其人笑曰:“君知月乃七寶合成乎?月勢如丸,其彰,日爍其凸處也。嘗有八萬二千戶修之,予即一數。”因開幞,有斤鑿數事,玉屑飯兩裹,授予二人曰:“分食此,雖不足長生,可一生無疾耳。”乃起二人,指一支徑:“但由此,自合官道矣。”言已不見。
唐文宗大和年間(公元827年~835年),有士人名叫鄭仁本,其表弟和朋友王秀才漫遊中嶽嵩山,迷失於幽深的谷地。此時天色將晚,兩人很害怕,正轉悠時,看見有人一身潔白,在草叢中鼾睡,便上前詢問。開始,那人不予理睬。後來實在沒辦法了,就叫迷路二人過來。二人問白衣人來自何方,後者作了這樣的介紹:“你們知道月亮是由七寶合成的嗎?月亮上明亮的地方,是太陽照到其凸處的結果。有八萬二千人在修理月亮,我就是其中一人……”
說着,那人打開包裹,裏面果然有鑿子、斧頭什麼的;又有“玉屑飯”,贈給迷路的二人,說:“你們喫了它,雖不能保證長生不老,但也可以一生不得疾病了。”說罷,給二人指了出山之路,隨後消失不見。
不要以爲這是一則荒誕不經的故事。在這裏,白衣人道出多條重要的信息。
白衣人告訴迷路者,月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但問題是,人類最初用現代天文儀器觀測月球是十七世紀的事。當時,意大利人伽利略製造了世界上第一架天文望遠鏡。觀測中,他首次發現月球地貌起伏不平,有山脈,有環形山(月坑),有平原(月海),而《酉陽雜俎》一書寫於九世紀中葉,段成式故事中的主人公,是怎麼知道月球表面是起伏不平的?
神祕的修月人還告訴迷路者,月亮本身並不發光,它上面明亮的地方,是太陽照到其凸處的結果。現在,我們在夜晚觀察月球時,會發現,它有明亮的地方,有昏暗的地方。現代科學的解釋是,明亮的地方,是月球上包括環形山在內的山脈,因爲這些聳起的部分相對容易反射太陽光,所以望着很明亮。低凹的部分,比如平原,因很少反射太陽光,所以顯得比較昏暗。
上面的月球知識,同樣是在望遠鏡發明後得出的結論。而在遙遠的唐朝,主人公是如何一語道破這個祕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