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風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閻伯嶼冷笑道:“老生常談,有何新奇?!”
他聽到“臺隍枕夷夏之郊,賓主盡東南之美”時,開始不語。
最後,當聽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時,老閻不禁拍腿大喝一聲:“此真天才也,當垂不朽!”
隨後閻都督重返宴席,站在王勃身邊,看着小夥子落筆千鈞,最後把酒言歡。
王勃寫《滕王閣序》,爲席間即興而作,文不加點,渾然天成,滿座驚奇。其實,王勃這個本領,是早就具有的,而非盲打誤撞。《酉陽雜俎》就記載了他蒙着被子打腹稿的故事:“王勃每爲碑頌,先墨磨數升,引被覆面而臥。忽起,一筆書之,初不竄點,時人謂之‘腹藁’……”寫作前,王勃先磨墨數升,後用被子蓋住臉,躺在牀上。靈感所來,忽地坐起,一揮而就,時人稱之爲“腹藁”。“腹稿”的典故就是這樣來的。
對我們來說,“腹稿”是要反覆修改的,但對王勃來說卻是一揮而就的事,於是也就不難理解爲什麼他能夠在滕王閣上即興寫下那千古名篇了。算起來,《滕王閣序》只有七八百字,但每句皆如珠玉:“物華天寶”“人傑地靈”“高朋滿座”“萍水相逢”“時運不濟”“物換星移”“俊採星馳”“勝友如雲”“騰蛟起鳳”“紫電青霜”“雲銷雨霽”“漁舟唱晚”“雁陣驚寒”“興盡悲來”“關山難越”“失路之人”“他鄉之客”“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老當益壯”“窮且益堅”“青雲之志”“桑榆非晚”“勝地不常”“盛筵難再”“臨別贈言”……你很難想象,在短短的一篇序裏,竟然創造瞭如此多的成語和熟語,滋潤了後世一代代寫作者。
《滕王閣序》最後一段是“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無路請纓……”每每讀到這一段,總令人百般感慨。像很多天才一樣,王勃也死於二十七歲。那是一個令人惋惜的意外。否則的話,他必然會寫出更多的華章。這是一個極具才華者的不幸結局。但人生如此。在最絢爛的年華里,逼迫一個天才謝幕,只留下雪亮的影像,不時被歷史的大浪捲起。
王勃死後,早年不服於他的楊炯爲他的《王勃集》寫了序言。這樣也好。
王勃在交趾探完親後,於唐高宗儀鳳元年(公元676年)秋八月渡南海回返,因風浪而墜入大海……或許,一年前,在滕王閣上,我們的主人公就爲自己的命運悄悄地作了註腳:“盛筵難再,蘭亭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