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風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淨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這是劉禹錫的詩。在我們的印象中,盛唐之人愛雍容的牡丹,以其爲百花之王。但實際上,牡丹進入唐人的視野,或者說被廣泛種植,是唐朝中期以後的事兒了。
牡丹雖原產於中國,但並不意味着有久遠的種植歷史。
隋時最權威的《種植法》就沒有關於種植牡丹的記錄。到了唐玄宗開元年間(公元713年~741年),牡丹開始被皇家留意。按《酉陽雜俎》記載,開元末年,有官員裴士淹從幽州回長安,路過汾州衆香寺,得到一棵白牡丹,後帶回長安,種在府內。幾年後,花高過米,成爲長安一大風景,當時有詩:“長安年少惜春殘,爭認慈恩紫牡丹。別有玉盤乘露冷,無人起就月中看。”開元時代,皇家雖已初重牡丹,但並沒有形成規模。
按照段成式的說法,到唐德宗貞元年間(公元785年~805年),牡丹已名貴起來:“衛公(宰相李德裕)言:‘蜀中石竹有碧花。’又言:‘貞元中牡丹已貴。柳渾善言:近來無奈牡丹何,數十千錢買一顆。今朝始得分明見,也共戎葵校幾多。’成式又嘗見衛公圖中有馮紹正雞圖,當時已畫牡丹矣。”
到憲宗元和時代,住長安開化坊的官員令狐楚愛牡丹,在家裏種了不少,花枝繁盛豔麗,每天都吸引不少達官貴婦前來觀賞。這時候,皇家也開始大規模在深宮種植牡丹。穆宗皇帝在位時,殿前種有千葉牡丹,“花始開,香氣襲人。一朵千葉,大而且紅。上每睹芳盛,嘆曰:‘人間未有。’”
漸漸地,熱愛牡丹的風潮刮起來了。
不但皇家種,官員種,平民種,而且驛站種,道觀種,寺院種。慈恩寺有牡丹兩叢,開花五六百朵,繁豔芬馥,無與倫比。一時間,到處飄浮着牡丹花香。李正封有詩:“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白居易又云:“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這是該花的成名小史。
當時最大的一株牡丹,出現在山西霍邑興唐寺庭院中,憲宗元和年間開花達一千二百朵,花朵有正暈、倒暈,花色有淺紅、淺紫、深紫、深黃、淺黃……長安興善寺的牡丹,在當時也特別有名,“色絕佳”。
下面看一個關於牡丹的故事,跟韓愈以及他的遠房侄子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