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風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唐朝時,有旅行探險者深入終南山祕境,鑽入一個溶洞,深數里,見鍾乳滴下成飛仙狀,數了數,有數十尊之多,眉目衣服,精巧可見。有一處,已經滴到腰以上。探險者在那裏用手捧水漱口。過了一年,故地重遊,發現那處飛仙已成像。但是,仙人的衣缺,有二寸沒有滴成。
再看看南方的高郵。當地有一寺院,文宗大和(公元827年~835年)初年,該寺“講堂西壁枕道,每日晚,人馬車輿影悉透壁上,衣紅紫者,影中鹵莽可辨。壁厚數尺,難以理究,辰午之時則無。相傳如此二十餘年矣,或一年半年不見。成式大和初揚州見寄客及僧說”。
外面大道上經過的馬車的影子,神奇地映透至牆壁裏面。坐在講堂內,不用出門,只需凝望那西壁,就可以看到外面大道上的情形,無論是衣紅的還是穿紫的,他們的影子具體清晰,神態可辨。要知道,講堂西壁之牆有好幾尺厚,實在難以理解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而且時間是在每天的傍晚以後。
當時,揚州還發生過一件怪事:“諮議朱景玄見鮑容說,陳司徒在揚州,時東市塔影忽倒。老人言,海翻則如此。”朱景玄是繪畫史上經典名著《唐朝名畫錄》的作者,他曾聽人說,揚州一座塔投在地上的影子忽然倒了。這太玄奇了。按老一輩人的說法,這樣的怪象出現,必然出現因颶風造成的海潮入侵陸地的災難。
在這個世界上,總有一些沒法解釋的事發生,它們或近在咫尺,或遠在天涯,或在不爲人知的祕境:“昆吾陸鹽,周十餘里,無水,自生朱鹽,月滿則如積雪,味甘;月虧則如薄霜,味苦;月盡則全盡。”
昆吾是西域古國,在今新疆哈密一帶,或爲該處附近的一座山,出銅石,可煉鑄利劍。其地少水,多生陸鹽,鹽依據月亮的變化而自生,月圓時,鹽如白雪,味道鹹中有甜;月缺時,鹽如薄霜,其味微苦;月亮隱沒時,則地上無鹽。
那鹽是皎潔的月光嗎?
當一個人把月光含在了嘴裏並咀嚼,乃至滲透入每一寸肌膚時,又會是怎樣的情形?很多時候,神祕來自於遙遠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