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風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南方舞溪古岸的石窟中有方鏡,直徑超過一丈,能照出人的五臟,被稱爲“照骨寶”。這個奇怪的鏡子有可能是天然形成的。類似的鏡子,在北方的濟南郡方山也有一面:“山南有明鏡崖,石方三丈,魑魅行伏,了了然在鏡中。”這個石鏡有點意思,所有山中的精怪,或隱身的或現身的,只要路過鏡下,都會被照出真身和原形。
鏡子是志怪筆記中的常客。
《酉陽雜俎》中記載了多則與鏡子有關的故事,比如元和末年海陵人夏侯乙庭院前驟生百合花,大常花數倍,衆人異之,在花下挖掘,得匣子十三層,每層裝有一面銅鏡,第七層的鏡子甚爲奇異:“光不蝕,照日光環一丈。”
又有荀諷,素喜道家之術,樊晃敬重其人,曾贈送給他繡帛。樊晃是中唐初期詩人,在唐代宗時任潤州刺史,是第一個編輯杜甫詩集的人。只說荀諷,家中有面年代久遠的鐵鏡,直徑五寸多,據說是從得道者那裏弄來的。這面鏡子的神奇之處在於:幾個人一起照鏡子,“各自見其影,不見別人影”。
鏡子作爲世界上覆制自身的器具,具有特殊性。
唐朝有魯思郾,家中一女十七歲,有一天,她對鏡梳妝,“鏡中忽見一婦人,披髮徒跣,抱一嬰兒……”可以想象,魯女有多驚恐。叫她更窒息的是,“回顧則在其後……”一回頭,竟真的發現後面站着個抱孩子的陌生女人。
在感官上,陌生人出現在身後即鏡子裏比出現在對面更令人驚駭。這是鏡子的奇異之處:它能複製生活中的場面。
不過,在唐人看來,僅僅複製是不夠的,某些鏡子還具有更神異的功能。
唐德宗貞元年間,蘇州太湖入松江口處,有漁民撒網捕魚,得到一面鏡子,徑長七八寸。漁民隨手又把它丟進水裏。划船換了水域,再一次下網,竟再次撈到它。漁民當然很怪異,拿起鏡子一照,令他終身恐怖的事出現了:筋骨血脈、五臟六腑,都出現在鏡子裏。不過,這並非一面兇鏡,因爲被照後,他以前的病都好了。詢問老人,得知此鏡久在江湖,每數百年纔出現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