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丏尊 / 葉聖陶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普通文章的寫作都依據着語言的自然腔調。現在我們寫語體文,紙面的文字幾乎同口頭的語言完全一致,固然不用說了。即使我們寫文言,大體也還是依據着語言的自然腔調,不過詞彙的選用和造句的小節目不同而已。這樣寫下來的文章統稱爲散文。和散文相對的稱爲韻文。孩子愛唱的兒歌,各地民間流行的歌謠,就是口頭的韻文。
韻文大都每句句末葉韻或間句叶韻,每句字數又有限制,吟誦起來容易上口,聽受起來也容易記熟。一篇散文,讀過幾遍未必背誦得出,但是一首詩歌,唸了幾遍就掛在口頭了。這是通常的經驗。所以韻文的傳佈力、感染力比較散文來得大。各民族的初期,往往文字還不曾制定,口頭的詩歌卻已經發生了。就因爲詩歌有着上面所說的實際效用的緣故。
什麼叫作叶韻呢?這先得明白什麼叫作同韻字。現在小學校裏出來的人都學過拼音,知道每一個字音由“聲母”和“韻母”拼合而成,那隻要一句話就明白了:凡是韻母相同的就叫作同韻字。例如樓(lóu)、州(zhōu)、流(liú)的韻母是“ou”和韻母“iu”,這三個就是同韻字,山(shān)、閒(xián)、間(jiàn)的韻母是“an”和韻母“ian”,這三個也是同韻字。把同韻字放在相當各句的末了,這就叫作叶韻。
現在來看看以前讀過的韻文。
像《梧桐》12裏的一首詩叫作古體詩,形式上除叶韻和每句字數均齊以外,不再有什麼限制。這是五個字一句的(並不一定是文法上所謂“完成一個意義”的句),叫作五言古體詩。古體詩不盡是五言,又有三言、四言、七言、九言的,也有一首裏頭錯雜着字數不同的句子的(但仍不出上面所舉字數的範圍)。
像第二冊選的李白的四首詩叫作七言絕句13,那就多一種限制了:必須顧到每個字的平仄。現在用〇標記平聲字,●標記仄聲字(包括上聲字、去聲字、入聲字),把《望天門山》這一首寫在下面: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直北迴。
〇〇〇●●〇〇 ●●〇〇●●〇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