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菲利普本來就過慣了那種孤獨無伴的獨子生活,所以到了牧師家以後,也不見得比他母親在世時更覺着寂寞冷清。他同瑪麗·安交上了朋友。瑪麗·安小小的個兒,圓圓的臉盤,今年三十五歲,父親捕魚爲生。她十八歲那年就到了牧師家,這兒是她幫傭的第一戶人家,她也無意離開這兒;但是她經常拿"我要嫁人啦"當法寶,嚇唬嚇唬膽小的男女東家。她父母住在離港口街不遠的一所小屋子裏。晚上有空時,她常去探望他們。她講的那些大海故事,頗使菲利普心馳神往。小孩的想象力,給港口一帶的狹街陋巷蒙上一層傳奇色彩,它們在他眼裏顯得奇幻多姿。一天晚上,菲利普問是不是可以隨瑪麗·安到她家去玩玩,可他伯母生怕他沾染上什麼,而他伯父則說近墨者黑,和不乾不淨的人交往會敗壞良好的教養。凱里先生看不慣那些打魚的,嫌他們粗野無禮,而且是上非教區教堂做禮拜的。可是對菲利普來說,呆在廚房裏要比呆在餐室裏更自在些,一有機會,他就抱起玩具到廚房間去玩耍。他伯母倒也不怎麼在意。她不喜歡屋子裏搞得亂七八糟的;她也承認,男小孩嘛,免不了要在屋裏瞎搗鼓的,所以不如讓他上廚房去鬧騰。平時,只要菲利普稍微有點坐立不定,凱里先生就顯得很不耐煩,說早該送他去上學啦。凱里太太覺得菲利普還小,沒到上學的年齡,說實在的,她還真疼這個沒孃的孩子呢。她很想博得孩子的好感,做法卻不怎麼高明,搞得孩子怪難爲情的,孩子對她的種種親熱表示又推卻不得,結果露出一臉的不高興,這不能不叫她感到傷心。有時候,她聽到菲利普在廚房裏尖着嗓門格格大笑,可是隻要自己腳一跨進廚房門,孩子立即不作聲了。每每瑪麗·安解釋發笑的原因,菲利普的小臉蛋就漲得緋紅。凱里太太聽了,並不覺得有什麼可樂的,只是勉強地笑笑。
"威廉,這孩子呆在瑪麗·安身邊,似乎反而比同我們在一塊更快活,"她回進屋來,一面重新拿起針線活,一面這麼對丈夫說。
"誰都看得出,這小傢伙缺少教養。得好好管教管教纔行。"
菲利普來後的第二個星期大,不幸闖了一場禍。午餐後,凱里先生照例去客廳小睡片刻,但是那天他心煩意亂,怎麼也睡不着。上午,牧師用幾盞燭臺把教堂聖壇裝飾了一下,不料卻遭到喬賽亞·格雷夫斯的強烈反對。這幾盞燭臺是他從坎特伯雷買來的舊貨,他覺得它們很有氣派。但喬賽亞·格雷夫斯一口咬定那是些天主教興的玩意兒。這樣的一句奚落話,總能惹得牧師火冒三丈。當年爆發牛津運動時,凱里先生正在牛津唸書,後來那場運動以愛德華·曼寧脫離國教而告終。就凱里先生本人來說,對羅馬天主教頗抱幾分同情。按他的心意,他很希望把這兒布萊克斯泰勃低教會派教區的禮拜儀式搞得隆重些,舉行一番行列儀式,使滿屋明燭高燃,而現在至多也只能焚上幾炷香。他討厭"新教徒"這個稱呼,而稱天主教徒。他常說,那些信奉羅馬公教的人,無非是因爲需要個標榜身分的稱號才成了羅馬"天主教徒";其實,英國國教纔是真正名副其實的、最能充分體現其高貴含義的"天主之教"。他想到自己的儀容總很得意:颳得光光的臉,天生一副天主教教士的模樣;而他年輕時得天獨厚的苦行僧儀表,更能給人一種"天主教教士"的印象。他常對人說起自己在布隆涅度假時的一段經歷(那回也像往常一樣,爲了省錢他老婆沒陪他一塊去):一天,他正坐在某教堂內,一位法國教區牧師特地走到他面前,請他上臺講經佈道。凱里先生堅決主張,尚未領受牧師聖職的教士應該獨身禁慾,所以,他手下的副牧師只要一結婚,就被他-一打發掉。然而在某次大選時,自由黨人在他花園的籬笆上用藍筆塗了幾個赫赫大字:"此路通往羅馬"。凱里先生見此勃然大怒,揚言要上法院告布萊克斯泰勃自由黨頭目。這會兒他打定主意,喬賽亞·格雷夫斯不管怎麼說,休想讓他把燭臺從聖壇上拿開;想到氣惱處,禁不住悻悻然嘟囔了幾聲"俾斯麥"!
就在這時,牧師冷不防聽到嘩啦一響。他掀掉蓋在臉上的手帕,從沙發上一躍而起,直奔餐室。菲利普坐在桌旁,周圍是一大堆磚頭。他剛纔搭了座巍峨的城堡,哪知底部出了點毛病,結果整個建築物嘩啦一下子塌倒了,成爲一堆廢墟。
"你拿那些磚頭幹嗎,菲利普?要知道星期天是不準做遊戲的。"
菲利普瞪着一雙受驚的眼睛,愣愣地望着牧師,同時他的小臉習慣性地漲得通紅。
"我過去在家裏總是做遊戲的,"他回答說。
"我敢肯定,你那位好媽媽決不會允許你於這種壞事的。"
菲利普沒想到這樣做竟不正當;不過要是果真如此,他可不願讓人以爲他母親同意他這麼幹的。他耷拉着腦袋,默然不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