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接着,學校裏掀起一股篤信宗教的熱潮。再聽不到有誰罵人、講粗話,低年級學生的搗蛋行爲被視爲大逆不道,而大孩子們就像中世紀不居聖職的上院議員那樣,依仗自己的膂力迫使弱小者改惡從善。
菲利普的思想本來就比較活躍,渴望探求新事物,這股熱潮一來,他變得十分虔誠。不久,他聽說有個"聖經聯誼會"徵收會員,便寫信去倫敦詢問詳情。回信悅,要填一張表格,寫上申請人的姓名、年齡和所在學校;還要在一份正式宣誓書上簽字,保證自己每天晚上念一節《聖經》,持續念上一年;另外,再繳半個克朗會費--據解釋,所以要繳這半個克朗,一方面是爲了證明申請者要求加入"聖經聯誼會"的誠意,另一方面也是爲了分擔該會的辦公開支。菲利普將表格和錢款及時寄了去,隨後收到對方寄來的一本約值一個便士的日曆,日曆上註明每天規定要念的經文;另外還附了一頁紙,紙的一面印着一幅耶穌和羊羔的圖畫,另一面是一小段框有紅線的祈禱詞,每天在唸《聖經》之前得先吟誦這段祈禱同。
每天晚上,菲利普以最快速度脫去衣服,爲的是爭取時間,趕在煤氣燈熄掉之前完成他的讀經任務。他孜孜不倦地閱讀經文,就像平時念書一樣,那些關於暴虐、欺騙、忘恩負義、不誠實和詭詐的故事,他不加思辨地一一念過去。這般所作所爲,要是果真出現在周圍的現實生活之中,準會使他驚恐萬狀,而現在他念到時,卻是不置一詞地讓它們在頭腦裏一掠而過,因爲這些惡行是在上帝的直接授意下乾的。"聖經聯誼會"的讀經辦法是交替誦讀《舊約》和《新約》中的一個篇章。一天晚上,菲利普看到耶穌基督的這樣一段話:
"你們若有信心,不疑惑,不但能行無花果樹上所行的事,就是對這座山說,你挪開此地,投在海里,也必成就。
"你們禱告,無論求什麼,只要信,就必得着。"
當時,這段話並沒有給他留下什麼印象。但事有湊巧,就在兩三天後的那個星期天,住在任所的教堂牧師會成員,也把這段話作爲他佈道的內容。照理說,即使菲利普很想洗耳恭聽,恐怕也未必能聽清楚,因爲皇家公學的學生全被安排在唱詩班的座席上,而佈道壇又設在教堂的十字式耳堂的角落處,這樣,佈道人差不多是完全背對着菲利普他們。再說,距離又那麼遠,佈道人要是想讓坐在唱詩班座席上的人聽清楚自己的話,那麼他不但得生就一副響嗓子,還須懂得演說的訣竅纔行。但長期以來,挑選坎特伯雷大教堂牧師會成員的主要依據,照例是教士們的學識造詣,而不注重他們是否具備應付大教堂事務的實際才能。或許是因爲菲利普不久前剛讀過那段經文,因而傳到他耳朵裏時倒還清晰可聞。不知怎麼地,他突然覺得這些話似乎是針對自己講的。在佈道的過程中,菲利普老是想着那段話。晚上一爬上牀,立刻翻開福音書,又找到了那段經文。菲利普儘管對書上講的一同一語向來深信不疑,但現在發覺《聖經》裏有時明明說的是一碼事,到頭來指的卻是另一碼事,確是夠玄乎的。這兒學校裏,他樂意請教的人一個也沒有,於是他把問題記在心裏,等到聖誕節回家度假時,才找了個機會提出來。一天喫過晚飯,剛做完禱告,凱里太太同往常一樣在數點瑪麗·安拿進屋來的雞蛋,並在每隻上面標上日期。菲利普站在桌旁假裝沒精打采地翻看《聖經》。
"我說呀,威廉大伯,這兒一段話,真是這個意思嗎?"
菲利普用手指按着那段經文,裝作無意之間讀到的樣子。
凱里先生抬起眼睛,從眼鏡框的上方望着菲利普。他正拿着份《布萊克斯泰勃時報》,湊在爐火前面烘烤。那天晚上送來的報紙,油墨還未乾透,牧師總要把報紙烘上十分鐘,然後纔開始看。
"是哪一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