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袁紹對於公綦稠這麼一個反面典型忽然冒出來,內心是頗爲欣喜的,他連忙給何進提了一個具體的平叛方略:
“大將軍,依我之見,既然護烏桓校尉公綦稠已經凶多吉少了,而且他確實對漁陽烏桓對張純的暗中勾結沒有察覺,一個失察之罪是免不了的。咱不如就上奏朝廷,將此前幽州各部烏桓的欠餉、朝廷撥付錢糧不足等罪過,都推到公綦稠身上。
對於從賊的烏桓、鮮卑,咱要一邊武力進剿,一邊儘可能暗中宣講前兩年之所以欠餉的理由,把烏桓人對朝廷的怨氣轉移到公綦稠爲代表的欺上瞞下之輩身上。”
李素在下面,聽了袁紹這番話,都差點兒生出幻覺了:你丫居然是袁紹?要是不看你這張帥臉只聽聲音,我還以爲你是跟王垕說“汝故行小斛分糧,借汝項上人頭一用”那貨呢!
歹毒啊,這不是曹操纔想得出來的計策麼?把朝廷欠餉的罪過,都推到一個死人身上,給雙方都有一個臺階下。儘管這個死人,或許死前是忠於朝廷的,被烏桓人突襲時,說不定還努力反抗過,是力戰而死……
但不得不承認,在快刀斬亂麻的時候,這種招數雖然道義上卑鄙了點,但對於平息事態確實是有效果的。
“袁紹年輕的時候智商居然還挺高呢?難道歷史上官渡之戰前後,他屢屢昏招迭出,只是因爲天壽將盡、老年癡呆了?”李素內心不由升起這麼一股念頭,頓時覺得三國志也好,三國演義也好,對那些名人的定性,也不能全信。
史書和演義,有個最大的問題,那就是喜歡“蓋棺論定”,也就是拿一個人最終的巔峯成就或者巔峯罪行,來評判一個人的能力。
史書過於簡略,看不出一個人才的成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