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西域巡幸的經歷,雖然沒給劉備帶來任何直觀的好處,但卻進一步刷新了他的三觀,讓他在後續的執政人生中,堅定了進一步重視工商、重視技術、重視探索的基調。
大漢的文化、教育、選官、吏治,也要配合這個思路方向,一起形成合力,才能長期保持對已知世界的絕對領先。
至於進一步着力發展航海和造船,那不過是眼下的小目標而已,還沒資格作爲國策來討論。
另外,李素畢竟是天下智謀之士,而且對國際局勢的戰略遠見方面,天下無人能出其右——包括諸葛亮也不行,畢竟諸葛亮對外國史的理解,肯定是不如李素的。
所以,在劉備惆悵於“無法趁着帕提亞和羅馬雙雙陷入內戰兼外戰的千載良機軍事上撈一票”時,李素也給他提出了一些非軍事的手段,讓劉備可以多少彌補心中缺憾。
李素提出的方略,主要是外交層面的。他建議劉備,趁着這個時機,對西域派出使節,也不用帶太多兵力,就幾千騎兵,由馬岱護送使者,走伊犁河至西海(巴爾喀什湖)的路線通過中亞草原,然後跟帕提亞人和羅馬人斡旋。
如果是和平年代,李素派出的使者如果帶着這麼多部隊,可能會引起帕提亞人的警覺,甚至懷疑漢人有沒有可能是打算落井下石跟羅馬一起夾擊撿便宜。
但如今帕提亞已經岌岌可危了,而且雙方打得那麼兩敗俱傷,肯定不敢貿然再多得罪一個強國——
尤其這個時空的帕提亞,對大漢實力的瞭解也遠比歷史同期要深刻。
在李素和諸葛亮鼓勵絲綢之路商貿往來的大環境下,過去十幾年裏,往返的商旅不要太多。大漢有多富庶、軍備有多強大,西域各國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