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當初經過諸葛亮的精密計算,發現這個“阻尼器”放在總高的三分之二處時,對於防風減震的效果是最好的,這才折中放在離地這麼高的位置。
年初的時候,這個大鐘才吊運上來,過程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分了三輪抬升。
第一輪是拉到十五丈高的大理石/花崗岩砌邊的實心基臺上。第二輪、第三輪再平移到塔樓外筒和內筒提升。
每次都要用到八個角落的巨輪踏車同時抬升,考慮到鐘身重超過兩百噸,每個踏車承受的拉力接近了三十噸。踏車再多也不行,因爲受力分析連諸葛亮都算不過來、無法保證操作過程中能平衡。
要承受三十噸的拉力,踏車上的絞索用再粗的麻繩也沒用,最後只能是用鍛造好的鋼索絞在一起、不過再摻入一些其他延展性好的材料。而踏車的絞輪和滑輪也都放棄了木質結構,全部用的鋼鐵。
這些技術也不算什麼很先進,就是費時費力費材料,成本昂貴效率低下。歐洲人一直到文藝復興時期,都是用這些造大型城堡和教堂的。
俄國人在彼得大帝時期,也造過差不多大的鐘,當時也考慮過成熟的起重方案。
一切的努力,纔有了劉備此刻瞠目結舌看着的這座巨鍾兼“燈塔防抖阻尼器”。
饒是當了多年皇帝,劉備伸手觸摸這座巨鍾時,手臂依然有些纏鬥。觸手冰涼,上面還有鑄出銘文,着實不簡單。
銘文的內容,無非就是從《殿興有福論》裏面擷取一些,重新整理後潤色對仗,大意就是論證爲什麼漢有天下、始終是得天命眷顧,有終戰之德。字都很大,可以少銘一些篇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