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後世製造宣紙耗費的時間還是挺久的,動輒一兩個月才能出貨。
不過最主要的耗時環節,還是原料的浸泡。充分浸泡的目的,是儘量去除乾淨原料中的蛋白質和澱粉、儘量只留下纖維素。
因爲澱粉類多糖和蛋白質是很容易腐敗變質的,不除乾淨就影響紙張的壽命。而纖維素的化學性質就要穩定得多,只要不遇到蛀蟲、白蟻和專門分解纖維素的微生物菌羣,就不用怕。
如果把充分浸泡的環節省略一些,整體生產時間就能縮短一大半,因爲粉碎打漿攤紙其實花不了多久。
而漢朝的造紙,浸泡時間本來就比較隨性,如今是紙張的萌芽期,這個時代造出來的紙壽命本來就不長。蔡侯紙那種雜七雜八的原料來源,每次用的料都不一樣,也沒法統一浸泡時長。
後世經典的宣紙,號稱保存得當可以做到“紙壽千年”,所以故宮博物院裏可以看到的最古老的紙質書法藏品,基本上也就到唐朝。而漢朝的紙根據運氣,就算乾燥、妥善保存,差的幾十年就徹底爛透了,好的也不過百年。
甄家的工坊敢跟李素報十天半個月就出貨,也是基於這個時代的一般工藝經驗。這樣造出來的紙,耐久度肯定也會比較短。
但是,紙張是否容易滲水滲墨、能不能用來印刷,這方面的性能,跟浸泡時間是不影響的。所以這種紙依然可以拿來雕陰文版印書,只是印出來的書壽命短點。
而第一批的試產品,李素本來就沒打算用來印那些傳家的經典書籍,而是給劉備搞宣傳用。
比如,李素打算等劉備“棄官救叔”之後,就刻印一批《孝行錄》或者叫《孝義錄》,記載一些本朝的經典名人孝廉事蹟,然後在雒陽廉價賣一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