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鄔思道帶人趕到南京,在他和廖煥之的協助下各項政務逐步梳理後大爲改觀,雖說人手還是有很大缺口,但至少能夠保持政府整體運轉。再者,科舉一事也開始籌備,如果一切順利兩月後在南京正式舉行科舉。之所以間隔兩月時間,這主要還是考慮到讓參加科舉的士子一個準備和緩衝,同樣朱怡成這也要做些安排。
對於科舉的內容,從隋朝開科舉制度產生到如今,應該說科舉已經發展到非常成熟的地步了,無論是各個環節都已是極至。這些,朱怡成並沒去做什麼改變,畢竟科舉的形式和內容已在舉子心目中根深蒂固,老祖宗朱元璋創立的八股雖然有其弊端,可作爲科舉的重要一環它依舊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別的不說,僅從清承明後,科舉一應內容依舊如故就能看得出來。清廷的統治者們可不是白癡,如果對他們沒有好處對付怎麼會依舊延續呢?再說,就連後世也是應試教育爲王,擅自去改變這些非但起不到效果,反而會使自己站到所有天下讀書人的對立面去。
統治者考慮問題的想法是和普通人不一樣的,如果是以前的朱怡成,在網上和網友對封建社會的科舉制度進行批判的話肯定能頭頭是道說出一大通來,然後再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改革,比如說解放天性、促進科學、百家爭鳴等等一陣嗨聊。
但如今,朱怡成所想的就深遠的多,作爲統治者他首先要考慮科舉的目的是什麼,科舉的目的其實是一種手段,一種把士紳階級和統治者聯繫起來的紐帶,同樣也是給予最下層階級,比如泥腿子們有朝一日能夠改變命運的希望。至於其他,那隻不過是術而已,只有搞清楚了科舉制度的真正中心,才能徹底掌握這個統治者手中的工具。
至於其他那些亂七八糟不切實際的想法,就算在後世應試教育制度中都未能體現,何況如今呢?
但在舉行科舉的同時,適當地對科學方面進行一些傾斜,或者說增開些除進士科之外的科,以吸收那些除去傳統科舉以外的有用人才,這是可行的。而朱怡成在同手下商討後對第一次科舉恢復了明法和明算兩科,同時再增加武舉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