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在中國古代,硫酸被稱之爲綠礬油,最初是由煉丹士無意中發現的,早在唐朝時的煉丹家孤剛子在其所著《黃帝九鼎神丹經訣》卷九中就記載着“煉石膽取精華法”,這是一種乾餾石膽(膽礬)而獲得硫酸的方法。
如今的硫酸製作工藝大致依舊延續這種方法,但在黃履莊的研究和實驗下,居然用幾種物質混合再加蒸汽加熱的方式同樣獲得了硫酸,而且在這基礎上,黃履莊還設計了一套由鉛和陶瓷結合設備,使其提高產量,更獲得了濃度更高的硫酸,這對於化工方面是一大突破。
朱怡成並不知道,黃履莊的這種技術在歷史上被稱爲“鉛室法”,原本將在四十年後纔會在歐洲出現,而且這種提煉方法在未來近百年中將一直延續,直到更爲先進的“接觸法”出現後,這才被逐步淘汰。
鉛室法的研製成功,使得硫酸的製造成本下降,產量極大提升,而且其濃度和純度也不是之前簡陋的生產可以相比的。
有了高濃度的硫酸穩定生產工藝,這將是化工產業起飛的基礎。當得知這些消息後,朱怡成是欣喜異常,更爲自己能慧眼看中黃履莊而暗暗得意。
不過,黃履莊在一份報告中提及了一件事,讓朱怡成大感興趣。黃履莊提到,這些研究成果的確定和實施,其中一個英國人給予了他許多幫助,而這個英國人是黃履莊在上海所認識的朋友,這人不僅爲黃履莊介紹了不少歐洲最新的科學技術,還是畢業於劍橋大學,是牛頓爵士的學生。另外,在寧波工房進行研究的過程中,這位叫威廉·亞當斯的英國人也參與了其中一些項目,並在其中起了很大幫助。
這件事頓時引起了朱怡成的注意,不僅是因爲黃履莊提到此人來自英國劍橋大學,更令他驚愕的是還提到了這人居然是牛頓爵士的學生。對於這個歷史上赫赫有名,曾被蘋果砸了腦袋的牛頓,朱怡成如何不如雷貫耳?如果說在中國,誰更瞭解這位偉人的話,恐怕非朱怡成莫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