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骨鐵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明崇禎十六年,淮安府鹽城縣上岡鎮。
上岡此地東臨黃海,秦漢時已興漁鹽之利。大明洪武年間,朝廷設新興場於上岡南百里處便倉收鹽,至此鹽城一帶鹽興昌盛,集市貿易興旺。所產之鹽暢銷南直隸、河南、江西、湖廣等地,稱爲淮鹽。
上岡所處本是數河交匯之聚,境內又有北宋范仲淹主持修建的楚州鹽城經泰州海陵、如皋至通州海門的捍海堰(俗稱范公堤),交通便利,爲當地四鄉通達之處,故而在本朝中葉鹽業“開中法”改制之後,便有來自新安江的商人於上岡設垣收鹽。
時日久了,原本只有數十戶居民的上岡遂興而爲鎮,並且當地百姓主業便是壘竈燒鹽。
不過百年下來,因海岸東退,滷氣漸消,鹽竈隨海岸陸續東遷范公堤外,有錢的鹽商佔用蘆葦茂盛的沿海灘塗興辦商竈,漸漸便壟斷了鹽產,使得當地原有燒竈百姓多淪爲鹽商私工。
反觀范公堤內(西)那些因爲不能再燒鹽而報廢的竈地,卻經當地貧苦百姓長期爽鹼各青,使得土地漸漸竟能種植,至崇禎年間堤西土地已是能種稻麥兩季,然年產量卻低。
地勢肥沃之地不過年產三百來斤,其餘貧瘠之地不過一兩百斤而矣,地多者二三十畝,地少者數畝,一家老小齊上陣累死累活,也收不了多少糧食。
扣除交給朝廷的田賦後,大多數家庭不過堪堪夠活,畢竟當地百姓哪一家子都有好幾口子人,老人小孩喫的少些,那壯勞力的大人喫的糧食可多了。
從前還好些,再怎麼樣一年到頭下來總能混個溫飽,但打從什麼遼東鬧了建奴以來,朝廷的境況是一年不如一年,百姓們的日子跟着也是一年不如一年。尤其是打西北和中原鬧起流寇後,朝廷要的田賦就更多了。
什麼遼餉、剿餉、練餉,三大餉加起來至少要了地裏收成的三分之一,還不算其它地方的苛捐雜稅和各式徭役攤派,百姓們真是苦不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