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骨鐵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爲了彌補第二鎮沒有騎兵和鐵甲兵導致的戰鬥力不足,參考小袁營海州之戰,陸四將第二鎮的第五旅升級成了純火器旅。
除了鄭鴻魁交付的1000杆火銃外,淮軍陸續繳獲的火銃也有2000多杆,除了旗牌隊有一支500人的火銃兵外,其餘火器盡數配發第五旅。
左潘安當初在揚州也練有火字營,雖說當時火字營完全是一次消耗品(藥子只能打三五輪),但經過梅花山的實訓和瓜州之戰的實戰,多少也算培養了幾百名合格銃手。
這些原先被調入不同部隊的銃手們也都被集中到了第五旅,原補在第五旅的通泰兵則抽出同樣人數回調出去,沒有影響各部的兵員編制。
鄭家交付的藥子有兩萬斤,所以第五旅分到藥子九千斤,攤到每名士兵頭上,一人能有三斤多藥可用,完全可以應付一場戰役級別的大規模戰鬥所需。
火器的訓練其實也簡單,就是多打銃,鍛鍊裝填火藥速度和打銃的平穩度,不需要銃手同神箭手一樣銃銃命中,因爲真打起來的時候,火銃是以密集的排銃方式克敵,而不是瞄準哪個目標之後再放銃。
戰術更是簡單,明朝開國那會沐英搞出的“三段擊”原封不動拿來就是,核心思想就是保持持續不斷的射擊,以此形成陣地前沿的火力屏障。
訓練,戰術,問題不大,不需要識字也都能明白的道理。
真正需要解決的是火銃質量問題。
鄭家給的這一千杆火銃質量相對要比淮軍繳獲的要好一些,這可能和鄭家經常同國門之外的西夷打交道,所以對火器認知比國內更深刻。當然,也是他們富可敵國,有錢用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