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棉花糖的兔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又不是人人都和他們一桌用餐,知道那一劑小青龍湯背後的故事。
周錦淵好像沒感覺到下面的浮躁,調好了PPT,纔開口:“首先很榮幸今天有機會在這裏和各位前輩分享我的一點行醫心得,這次希望通過我的自擬方和一些病案解讀,表達一些我個人行醫的看法,以供諸位參詳。有不足之處,還請見諒。”
他開場說得是十分謙遜的,但PPT一滑動,方劑和病案文字放出來,下頭就慢慢安靜了。
在安靜之後,則是又有點嘈雜,因爲周錦淵這些病案裏的患者,基本都是一劑痊癒,至多不過三劑。
周錦淵的病案寫得相當詳細,在場都是內行,一眼看過去,病情變化、診療經過等都不像捏造的。就是彷彿平平無奇地寫出醫者如何辨證,讓衆人有些喫驚。
治療經過全都如此乾淨利落,療效奇佳,還不是一例,是許多例,即便在以療效快見長的經方派中,也算得上令人矚目了。
這些不瞭解周錦淵業績的同行,都不禁討論了起來,這病案也太誇張了——
“經方家最著名的,便是見效快,效如桴鼓,所以我選的也都是見效快的病案。所用的,全都是這一道方子。
“我個人擬方的思路是,要讓這方子能夠廣爲使用,甚至是流傳下去,必須注重抓主症,而且不能超過三個。臨牀之時,也無需過於糾結病名,辨證,辨證,辨清楚證,就能論治了!”
證、症、病都是不同的概念,比如感冒是一種“病”,它分爲不同的“證候”,有風寒有風熱有氣虛,分別又會出現惡寒、發熱、氣短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