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澤時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許多大臣並不能理解皇帝執意待在南地的緣故,不過這個做法後續也跟溫晏然此前頒佈的種種政令一樣,被證明了是一件極有先見之明的事情。
在昭明十年之前,大周的主要產糧地區都集中在東部跟北部,等皇帝設立陪都後,南地才呈現出了後來居上之勢,如今已經能與東地持平,展現出了巨大的發展潛力,哪怕是超過北地,也只是時間的問題罷了。
其實雍、禹、青、吳等州,數百年來一直處在大周的治下,可惜自始至終都沒能得到良好的開發,前人不是不曉得此地適合種植稻穀,實在是存在着兩個嚴重問題,其一,是水稻的種植過於依賴天時,一旦出現旱情,就會顆粒無收——這個問題如今已被本地水利設施的興建跟良種的傳播給順利解決。
還有一點,是運輸成本太高,南地道路不便,就算穀物豐收,也無法對中原產生太大的影響——隨着運河的開通,這個問題也被成功搞定。
不過中樞的南移帶來的並非只有好處,皇帝長期不在建州,大周在中原一帶的威信有所降低,天長日久,終究是引起了一定的動亂。
昭明十二年,臣服已久的烏流部在北邊羅嘉國的支持下,發起叛亂,太康城內的大臣開始勸說皇帝返回都城,通過迴歸建平的方式來安定民心。
其實自從閻氏之亂後,烏流部便一直表現得格外安分守己,朝廷爲了驅使他們作爲邊境地帶的戰事緩衝區,一向也多有優待,允許他們與定義通商,然而就在這一年的二月間,烏流部頭人趁大周不備,派遣大量族中精壯,藉着交易的機會混入臨原城中,一鼓作氣擊殺了當地守軍,奪下了城池的控制權,
臨原乃是一座水泥城,因爲正處於交易期間,所存儲的糧草不少,烏流部知道此地城堅池深,打定主意固守到底,跟大周來一場消耗戰。
對大周而言,想打贏烏流部並不難,主要問題還是打仗的成本。
對方挑這個時候發難,自然是打着影響本地春耕的主意,再加上調動兵馬的糧草耗費、事後撫卹獎賞等等,所需巨大,倒是直接給些撫卹獎賞打發人走,顯得更便宜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