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賣肉串的小民 (第1/6頁)
榮小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地下避難所雖然儲備了大量物資,但也無法支撐他們坐喫山空二十年。好在轉移的那段時間,他們不止在接收市民,也在向避難所運送大量物資,而物資除了食物,還有大量作物種子,牲畜。
每個地下避難所空間都十分龐大,光居民區就有十層,向下還有種植區,畜牧區,儲藏區等等。種植和養殖區都在居民區下方,自地下十一層至二十層,被統稱爲供給區,每層種植和養殖左右分開。考慮到協作性,供給區優先選擇的是夫妻檔前來工作。當初這樣設計,就是爲了可持續發展,只是如今的種植養殖規模,遠遠不能滿足三萬人的供給。
好在避難所儲備充足,短時間不會出現饑荒。不過逐漸拓展種植區和畜牧區還是需要提上日程,而災難剛剛發生一個月,他們需要先嚐試地下種植和養殖的可行性。一個月的緩衝也讓他們整理出了一套簡單有效的工作體系,來正式運轉避難所。
威市雖然不是一線經濟區,但也已經高度城市化,三萬人中養殖方面的人才竟然只有十幾人。不過這也可以理解,養殖種植建造在遠離城市的地區,能夠在有限時間趕到避難所且被接收的自然少之又少。人手不足的情況下,避難所這才尋找其他人來供給區。
除了一些在避難所仍舊有用武之地的技術人才外,大部分人都面臨着重新分配的局面,至於分到什麼樣的任務,全看個人運氣。因爲沒有工資和如今資源的平均分配,以及體面工作傳統認知的影響,體力活自然不那麼受歡迎。
吳星城和方如新帶着兩個孩子來到要工作的十五層時,看到乾淨的養殖場所和科技化的種植區後總是鬆了一口氣。他們這一代已經是屬於沒見過豬跑但是喫過豬肉的人了,如果一進來就臭氣熏天,兩人還真有些接受不了。
吳星城找到管理處報到,管理十五層的是一個五十歲左右的老人,此時正拿着一本獸醫方面的書籍在看,見到吳星城臉上露出一絲笑意,“你們夫妻是第一對來報道的,走吧,我帶你們去轉轉。”管理員十分和藹,雙方簡單認識之後就直奔主題,領着他們去熟悉環境。
對於第一對來報道的夫妻,趙肱民態度尤爲熱情,看兩人還帶着兩個孩子,好奇詢問道,“這是你們的孩子。”
“是啊,白白桐桐,跟趙伯伯問好。”吳星城如此介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