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胡十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因爲這年代活物不好養活,人且喫不飽呢,還得伺候豬老爺?再者高原氣候變化大,人尚且有傷風感冒死人的呢,更何況動物了,再發個瘟疫什麼的,血本無歸是常事,所以飼養的人不多,找豬草就比較好找了。
江家對門就是一座小山丘,坡度稍微有點兒陡,因而種不了糧食。山上樹叢低矮,土壤黑厚,草木皆豐。雖然山上能作豬草的野草很多,但江春每日只選着最養豬的酸漿草和灰笤菜,用鐮刀割下樹尖上肥嫩的部分,不用好久就能割滿一籃。
割完豬草,江春看時間尚早,就順着山丘的另一面往下走,沒有着急家去。
此時,江春會想起初中一年級學過的現代詩——“在山的那邊,依然是山,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
不過,在這裏,山的另一面是另一條河。從另一個村流下,水流量較王家箐村裏的那條大得多,因河道蜿蜒,泥沙瘀積較多,兩岸菜地綠茵成片,故人稱“蛇水彎”。
剛開始王氏領春夏兩姊妹上山找豬草的時候,曾嚇唬過愛玩耍的江夏,道那蛇水彎裏水蛇多,專喫小孩,見到一個喫一個……當然,這種噱頭是隻對五歲的江夏有用的。
江春挎上籃子,順着蜿蜒的小路,往山下的蛇水彎而去。路上少有行人,因日暮西陲,大人自回家造飯去了,小兒也在村裏玩耍,山上正是人少的時候。小江春卻也不怕,反有一種“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清淨。
才下到山腳,就明顯感覺出蛇水彎的不同來,這裏沙土肥沃,樹少地平,水草豐富。沒走幾步就可見一簇簇墨綠的蛤~蟆菜,在夕陽映照下,格外討喜。
能不討喜嗎?這簡直就是寶啊!江春內心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