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薩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明末隨着後金崛起,戰事不斷,北方民衆深受戰亂之苦,而在後金與大明接壤的山西,有一些不法商人不僅沒有受到損失,反而大發國難財,攫取了更多的財富。
戰爭對於大明和後金的情形不同,大明地域廣大,北方邊境遭遇兵火,但其它地方還是有收入,有人、有糧食,而後金地方小,兵員多,生產力也落後,老野豬肉皮不是不想搞建設,而是他的手下除了打仗和打獵在行,對種地、打鐵一竅不通。更糟糕的是當地自然災害連年不斷,溫飽成了最大的問題。據記載,自萬曆年間開始的“小冰河時期”,CPI一路飆升。當時後金統治區雖然只有七十萬人口,但百姓易子而食,米價曾高達八十兩一石,布也要二十兩一匹。
不法商人看中這一點,他們身爲漢人,置家國血仇之恨不顧,大肆資敵!
以張家口爲基地,從全國各地採集商品,然後往返關內外,從事販貿活動,爲後金政權大量輸送糧食、衣物、炊具等基本生活物資。努爾哈赤也不虧待他們,把人蔘、鹿茸、獸皮等貴重物品交換給對方,讓這幫唯利是圖的奸商們高興的不得了。
漸漸的,雙方建立了很深厚的利益關係,重視間諜戰的努爾哈赤就把雙方貿易內容從食品衣服擴大到情報。據《清實錄》記載,天命三年(1618),時有山東、山西、河東、河西、蘇杭等處在撫順貿易者16人,努爾哈赤“皆厚給資費,書七大恨之言,付之遣還”。
後金崇德三年(1637),皇太極曾命滿族貴族帶領100名內地漢族商賈,攜帶貨物到歸化城貿易。清兵入關,軍費支出猛增,財政十分困難,對此,都察院參政祖可法、張存仁曾建言:“山東乃糧運之道,山西乃商賈之途,急宜招撫,若二省兵民歸我版圖,則財賦有出,國用不匱矣。”由此可見,後金政權對山西山東不法商人的重視程度有多高。皇太極的戰爭機器所需的全部的火藥、八成的糧食和超過六成的金屬,都來自“誠信”通天的晉商。
對雙方而言,這是一筆雙贏的買賣正是通過商,後金纔可能把劫掠來的財物、古董和金銀購變成糧食,來養活被擄掠來的幾百人人口。遼東的米價最終降到了一兩四石,人口增加了數倍,糧價卻壓到了最峯時的幾百分之一。而交易另一方的不法商人,僅在在崇禎十五年就窖藏了上千萬的銀兩。
醜惡的賣國嘴臉,借用後世的一句話:“你購買倭人商品,讓倭人賺到的錢,化爲打中國人的子彈!”
……
顏大少有情報局,蒐集到一些不法商人的罪狀(倒不是很多,畢竟情報局不是萬能的,只是確鑿無疑),和盤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