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薩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沿着東部海岸線,其最北端到最南端隆起了一座長達3000多公里、最寬處接近320公里、最窄處也有160公里,平均高度達到1000多米的高大山脈,當中的一座山峯高達二千多米,是整個土澳地區的最高峰。
這座山脈就像是砌在土澳東部的一堵不透風的牆,把所有的暖溼氣流都截留在了東部沿海的狹長地帶。在山脈的東部迎風坡,降水豐富、植物茂密、氣候溫暖溼潤,非常適合人類居住。
而在大山的西邊降水稀少,氣候乾旱,顯得格外荒涼,形成了涇渭分明的場面,這座山脈就叫大分水嶺,這也是陛下金口所定!”顏常武前世是個地圖編輯,去過大分水嶺見識過那裏的場面,因此他賜名這座大山脈爲大分水嶺。
大家一聽,覺得陛下賜名真的是十分貼切。
大分水嶺攔截氣流的效果很明顯,山脈高峻能阻隔富含水汽的季風,在迎風坡一面降水增多,背風坡降水較少,從而造成土澳大分水嶺的東西兩側不同的降水量,一側雨水喜人,多到用不完,一側則是少得可憐。
楊鳳年的數據很充分,監測到迎風坡有不少地方的年降水量達數千毫升,而背風坡降水量有的地方則只有百毫升,越往西降水量越少。
“如此,副熱帶高壓阻止水汽凝結成雨,東部的大分水嶺又阻擋來自太平洋的溫暖溼潤氣流深入內陸,再加上西部海洋中來自南極地區的寒流的降溫減溼作用,造成了土澳如此乾旱的三大主要原因,也就阻礙了我們大規模開發土澳。”楊鳳年來個結案陳詞道。
“不僅如此。”楊鳳年既有機會在帝國與高官們面前演講,也就多提幾句道。
“土澳的土地年代古老,不停地雨水衝涮,土地內養分流失嚴重,而土地自然增肥的三種方式有:一是火山灰;二是冰川運動對土壤底牀的削磨;三是地殼緩慢提升,但這些在土澳幾乎沒有。土澳一沒火山二沒冰川三地質穩定,幾乎沒有地震,也就是說不能翻地,把下面的沃土翻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