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盡成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口糧田是保證百姓基本溫飽,也就是說,家裏生了孩子,添了人口,是要多給口糧田的,可是如此一來,生人給田,死人卻不收回,結果就是一些人家裏的田畝只會越來越多,而達到一定程度之後,他的這套授田辦法,就會難以維繫,陷入和唐朝均田制一樣的崩潰下場!
張希孟領會了李善長的意思,卻也遲疑了。他雖然有後世的見識,卻未必有實務經驗,而這恰恰是李善長擅長的。
“李先生,那唐代的永業田是怎麼回事?難道不是‘諸永業田,皆傳子孫,不在收授之限’嗎?”
張希孟講的內容出自《唐通典》,也是後世許多人對永業田的理解,認爲這是百姓自家的,可以傳給子孫後代。
只是如李善長所說,真的傳給子孫,只授不收,均田制肯定維持不下去啊!
見張希孟若有所思,李善長心中暗笑,到底是年輕人,沒有經歷過實際政務。他不但當了多年的書吏,還專門研究田畝財稅,十分專業。
只見李善長淡然一笑,不慌不忙背誦道:“其永業田,親王百頃,職事官正一品六十頃,郡王及職事官從一品各五十頃,國公若職事官正二品各四十頃,郡公若職事官從二品各三十五頃……有剩追收,不足者更給。諸永業田皆傳子孫,不在收授之限,即子孫犯除名者,所承之地亦不追。”
當李善長唸完,張希孟豁然開朗……頓時明白了怎麼回事,原來這個可以傳給子孫的永業田,僅僅限於官吏,普通百姓,對不起,你的永業田在人死之後,還是要收回的。
可既然如此,又何來永業田之名?
李善長從容不迫解釋道:“永業田始於北魏,的確規定不用歸還……但僅限於第一次分配永業田的男丁,如果趕不上,也就是說子孫後代,只能從祖輩那裏繼承。當然了,如果人丁興旺,人口越來越多,這時候朝廷還有空餘的土地,也會按照頂數授予永業田,但要是土地不夠……那就沒辦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