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盡成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李善長憑着這份對田畝土地的見解,成功站穩了腳跟,他急匆匆去籌劃細節,迫不及待要給上位露一手。
相比之下,張希孟則是若有所思,也覺得收穫頗豐,竟然毫無失落之態。
耕者有其田,這是兩千年來,無數農民的夢想。
歷次農民起義,都有着對土地的強烈訴求。
均田,幾乎是貫穿整個歷史的一條主線。
農民起義爲了土地,有識之士高呼抑制兼併。
在張希孟看來,均田制自然是最好的策略,而且從北魏到隋唐,都執行過,效果自不必說。只要能修補一些漏洞,就會無往不利。
可是經過李善長的分析,張希孟才意識到,或許從一開始,均田制的制定者就知道,這套法令早晚要崩潰的。
人口滋長,官吏徇私舞弊,地方上大族士紳從中漁利……甚至就連普通的小農,也不願意把已經到手的土地交出去,進行重新分配。
均田制在唐初僅僅維持了幾十年,就難以維繫,差不多從爺爺到孫子,經歷兩三代人,就玩不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