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佩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周雙雙接道:“外人不知道,我們自幼學藝的其實挺苦的,相比之下,練習生生活都輕鬆多了。”
周雙雙小時候學的是京韻大鼓,後來年少氣盛,揹着爹媽就去了娛樂公司,也就沒繼續走傳統曲藝的路子,她現在說這句話,顯然是最有發言權的。
周辰瑜又說:“我們小時候練功,都是天還沒亮就起了,出完晨功以後挨個兒檢查。早上六七點鐘正困得要命,滿腦子都是漿糊,但凡背錯一個字兒,劈頭蓋臉的幾巴掌下來,立馬就清醒了。”
徐婧驚訝道:“天吶,怎麼還打孩子呢?”
“不打不長記性,打疼了,喫了苦,下次才能不再犯。”周辰瑜倒是很淡然,“傳統行當都這麼過來的,我們年輕的這一輩兒已經好多了。舊社會學藝的時候,都要籤個‘關書’,上面寫得很清楚,學藝期間,天災人禍,與師無涉,頑劣不服,打死無論。”
晏朝多少聽說過過去梨園行裏的班社制度,那時候有句話說,“父母不長志,賣囝去裝戲。”都是底層人家實在養不起孩子了,纔會籤一紙“賣身契”,送孩子去幹“下九流”的勾當。
那時候班子裏的師父都極其嚴苛狠厲,孩子們上臺演一整天,下了臺就因爲各種小毛病被打得皮開肉綻,打死人更不是什麼稀奇事兒。
百年過去,當今時代,這樣飽受詬病的封建糟粕式教育方法當然早都不復存在了。新媒體時代下,有點兒名氣的曲藝演員個個兒都和明星差不多,但讓晏朝沒想到的是,連周辰瑜這樣的人,都是被棍棒教育出來的。
晏朝從小接受的就是學校裏的常規教育,更何況他還是個三好學生,別說巴掌了,連稍微重一點兒的批評都沒捱過。
他上學的時候每次看到老師拿着教室裏的掃把抽人,心裏都覺得沒人性,現在想到周辰瑜小時候成天挨嘴巴子的場面,他簡直覺得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