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隻青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其實上到英美簽定《大西洋憲章》前,英國的科技水平都是普遍高於美國,美國佔優勢的地方很少。
而美國可怕的地方則在於,其擁有將“高科技”轉化爲實質性的武器裝備,同時以“海量”的產能爆發出來的工業實力。
《大西洋憲章》簽定之後,英國人被迫將自己的家中牛黃狗寶,上百年的技術積累全部向美國開放進行所謂的“技術交流交換”。從資金到技術都得到了大補的美國,仗着國力的優勢,方纔大踏步的追趕上來。
而這個位面,由於英國海軍在前期敗得太慘。類似於《大西洋憲章》後英美“技術交換”的局面,在丘吉爾戰爭中第二次訪美之後,被提前了。被德國逼得走投無路的英國人,被被迫將家中上百年的積累,無論是財富還是技術,敞開了和美國進行“交流”。
1940年二月三日,經過十餘天的談判,丘吉爾在華盛頓和美國總統加納,簽署了一份名爲《英美華盛頓協議》的協議。
協議的內容,無非就是另一個位面羅斯福對丘吉爾“打劫”的翻版,只是其提前一年多開始。
協議的內容包含:英國用其在北美地區的一堆小島,換得了美國手上共計五十艘老式驅逐艦——他們中最年青的,其艦齡也高達十八歲。比起日本人“扔”給英國人的那批古董,美國人的宰起人來同樣更狠。
同時英國同意對美國全面開放其殖民地市場,以書面協議的方式承諾在戰後允許東南亞地區“獨立自治”,實行美國人一貫主張的“門戶開放政策”。
印度方面,英國同意對美國開放市場,實行美國人主張的“門戶開放,利益均沾”的政策,大批的美國商品得以湧入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