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隻青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爲了馬林科夫這個“平庸者”能坐穩,斯大林死前替他清除了蘇聯政治局裏“年齡”足夠大,有可能在他死後給馬林科夫帶來的“麻煩”,用斯大林式最暴力的手段,強行將蘇聯的上層給“年青化”了。
以至於馬林科夫上臺後,蘇聯政局裏除了他和莫洛托夫等少數幾人外,餘下的全是五十歲左右,剛剛升上來的“新面孔”。
馬林科夫正式執掌蘇共後,他依斯大林死前的祕密遺言,開始“大赦”天下,釋放了一批半年前斯大林故意逮捕流放“無辜者”,實際上卻是在爲自己收攏人心。
靠着一個唱黑臉扮惡人,一個唱紅臉裝好人,馬林科夫這個能力相對平庸的“286”,總算完成了蘇共上層的接班工作。
至於葉利欽和地圖頭戈爾巴喬夫,這兩人斯大林沒有殺他們。倒不是因爲他們還是孩子的原因,而是斯大林明白,這沒有意義。看不見的敵人遠比已暴露出來的敵人更可怕。留着這兩人監視反而更好。
而在蘇聯政局變動交接的過程中,喀秋莎在蘇共內依舊保持着超然的地位,她不直接掌權,但是誰要上臺都要得到她的點頭支持。從前斯大林在時,喀秋莎在蘇聯的地位只是一個漂亮的雕像,作爲證明斯大林執政“正當性”的存在,喀秋莎也很聰明地知道,自己不能和這個暴君爭權。
在斯大林的想法裏,有喀秋莎的存在,要防止蘇聯解體時,就多了一道保障,這一點他的想法,其實和東邊的某個人很相似。
監國,這就是斯大林給予喀秋莎超然地位的出發點。
政教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