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隻青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法蘭克人、蘇維匯人等進入羅馬帝國的高盧地區,逐漸形成今天的法國,蘇維匯進入伊比利亞半島,形成今天的西班牙。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歐洲民族大遷徙”,西羅馬帝國就是在民族大遷徙中被日耳曼人滅亡。
在這過程中,一部分斯拉夫人南下至歐洲東南部地區的巴爾幹半島,公元558年斯拉夫人與匈奴人聯合攻佔了色雷斯,進逼東羅馬首都君士坦丁堡。並且在577年斯拉夫人攻入馬其頓和色薩利,七世紀成爲巴爾幹的主要民族。並與當地的土著居民融合組成新的民族,但不是單一的,而是形成了許多斯拉夫民族,使巴爾幹半島也被稱爲“迷你歐洲”。這就是今天巴爾幹半島上斯拉夫人的來歷,塞爾維亞人也好,保加利亞人也好,波蘭人,克羅地亞人都是在公元4-5世紀的歐洲民族大遷徙中慢慢遷徙到今天的位置,慢慢形成巴爾幹今天的樣子。
如果按語言,文化,生活的地域,經濟的聯繫等方面來看,波黑的塞族、穆族和克族就是一個民族,區別不大。他們之間的區別遠小於同爲漢族的上海人和廣州人,你看上海人與廣州人距離超過1500公里,雙方的飲食習慣很大不同,上海人喜歡喫甜的,廣州人喜歡喝湯,至於語言,雙方要是說方言,只能說是雞同鴨講,誰也聽不懂誰的,但是上海人和廣州人是同一民族,漢族。所以塞爾維亞人和克羅地亞人之間微小的差別不足以成爲分成兩個民族的理由。
但是,如果按換一個標準,比如說宗教來劃分民族的話,那波黑的三個主體民族就大不一樣了。塞族信奉東正教,克族是天主教,穆族是伊絲蘭教。正是宗教信仰的不同,三個兄弟開始分家,並且在背後大國的驅使下進行慘烈地內鬥。爲什麼本是一個民族的塞人,克人,穆族會分別信奉三個不同的宗教呢?
這還是和匈奴人的西進有關,由此引發的歐洲民族大遷徙,加速了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將首都遷到博斯普魯斯海峽西畔的古希臘殖民城市拜占庭,並將其更名爲君士坦丁堡。公元395年狄奧多西大帝死後,羅馬帝國正式分裂爲東西兩部分。西羅馬還是以羅馬爲首都,而東羅馬帝國以君士坦丁堡(今天的伊斯坦布爾)爲首都。帝國分裂的同時,帝國信奉的基督教也發生了分裂。以君士坦丁堡大主教爲首的東部教會受到東羅馬控制,自稱爲“正宗的教會”,改名“東正教”,以羅馬教皇爲首的西部教會則與西歐封建勢力相勾結,西部教會成爲天主教。從此兩大教派彼此分庭抗禮。
1054年,羅馬教皇和君士坦丁堡大主教互相宣佈開除對方的教籍,基督教正式分裂。很不幸的是,東西羅馬的分界線剛好在今天波黑克羅地亞和塞爾維亞的邊境線上,這樣一來,分界線西面的斯拉夫人包括克羅地亞人、斯洛文尼亞人信奉天主教;而分界線東面的受君士坦丁大主教控制的斯拉夫人的塞爾維亞人、保加利亞人信奉東正教。兄弟開始分家了。這樣一來,天主教和東正教已經有了,那波黑的伊絲蘭教是怎麼來的呢?
東羅馬帝國延續了近千年之久,從395年成立到1453年5月29日,奧斯曼蘇丹默罕默德二世率軍攻入君士坦丁堡(今爲伊斯坦布爾),東羅馬帝國正式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