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咕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與此同時,畸變體和畸變體之間具有十分明顯的排斥性,它們相互之間不喜歡進行任何肢體接觸,它們會本能地遠離對方,至少保持五到十米的有效距離。
而在這一些列理論的支撐下,傅徵逐漸找到了和畸變體共存的手段——只要通過某種方式讓它們誤以爲你是同類,他們便不會對你產生進食的興趣。
惡意和行動模式通常是畸變體用於區分同類和食物的方式,也就是說一個時刻對外界散發出強烈惡意的幽靈,加上刻意模仿畸變體的行動模式,就有很大的可能被它們當成同類。
遺憾的是,傅徵研究出的方法對人類並不適用。
基於以上理論,傅徵又產生了一個新的設想,他認爲畸變體需要源源不進食的原因,很有可能和他們所處的狀態有關。
因爲畸變體是在真正意義上,從幽靈從生物開始了過渡。
在這個過程中,畸變體會根據周圍的環境不同,變成截然不同的存在,有的外表看起來像植物,有的看起來像動物,而即便能是保持人形的,也基本都是三頭六臂,模樣看起來能嚇死人。
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說,有了進食衝動以及繁衍的衝動後,它就已經滿足了生物的標準。
傅徵用另一個角度來看待畸變化的過程,他認爲,這是幽靈在試圖重新塑造自己身體的過程,也即從“意識”朝“生物”的轉變,之所以需要源源不斷的進食,也是爲了維持這一狀態的穩定性。
只是由於在這個過程中它們失去了意識,對周圍的區域開始無節制的擴張,導致它們通常在成型之前就會被掃除,才導致近現代沒有人見過在畸變體化完成之後的狀態。